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田野资料,以连城道教正一道内部的传承与变异为线索,通过对经书、仪式的记录分析力求最真实地呈现连城正一道的发展现状。并立足于连城正一道与地方信仰文化整合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分析这种变异所表现出来的闽西道教发展的区域特征。
连城正一道道士多火居在家、世代传承,且需到天师府授篆。经书和仪式上也都有其师承龙虎山正一道的影子,连城至今流传的《三官经》、《玉皇经》、《消灾忏》、《玉皇忏》等与《道藏》收录的相应道经相似;仪式上既有“开师”、“谢师”等对张天师绝对尊崇的科仪,又有“三朝仪”等沿袭正一道传统的基本科仪。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为了更好融入地方社会,连城正一道吸纳了佛、巫、阊山法及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元素。不仅在《消灾忏》等正统经文的神灵体系中加入地方神灵,还为地方神欧阳仙创造了介绍其生平、道场、思想的《大乘尊经》及《仙公诰传科》和相应的斋醮仪式。仪式上有吸纳傩文化的“五方颁赦”、“天师回宫”、吸纳闾山法的“和瘟送船”及吸纳巫文化的收惊仪。连城正一道之所以能在变异中保持正统地位根源于道教所构建的“神、仙、人、鬼”的世界观体系。而客家的独特土壤也使连城正一道呈现出多元的表象,并与血缘、家族和社区组织紧密联系,渗透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闽西其他地区闾山派的盛行相比,连城从南宋第一代道祖陈道协传教至今保留着较完整的正一道元素,这既是研究传统道教与地方社会相融的典型,也有利于我们把握客家信仰结构中的深层因素,了解闽西道教与客家文化的关系及其独特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