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持续增加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城市健康发展、影响城市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性难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的“新常态”,必须突破土地资源供给短缺的瓶颈。城镇建设用地的研究不仅仅要重视“量”,更要关注“质”。城镇建设用地长期以来处于粗放、无序蔓延的状态,在当前“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大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城镇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兼顾区域发展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已成为土地问题研究的热点。从这个角度来说,积极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划定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是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建设用地压力的有效途径,从空间分区角度,有序推进城镇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布局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本研究契合生态约束强度和经济需求强度两个方面的理论,实现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为研究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将丰富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的相关内容。本文以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为目标,基于生态约束强度和经济需求强度的具体要求,从理论层面上以两者之间的矛盾为基础,融合了城市扩张边界、生态格局、经济需求等研究要素,从技术层面上集成了 MCR模型和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模型、二维空间关联矩阵的应用特征,以盐城市射阳县为研究区,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约束强度等级划分。借助MCR模型,按最小累积阻力值从空间上将射阳县划分为生态约束强度低、强度中等、强度高、生态障碍四个类型区,并模拟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在数量上,生态约束强度高区域占到区域42.35%,生态约束强度低的区域占比达到26.09%,两者之间相差较大,总体上以生态保护为主。从空间分布上,不同等级强度生态约束力表现出了阶梯式的分布,由内向外辐射,强度逐步提高,表现出了与地势、生态、植被覆盖、土地利用之间极强的相关性。(2)城镇建设用地经济需求强度等级划分。利用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法,形成经济需求强度高、强度中等、强度低三个类型区。在数量上,经济需求强度高区域占到区域50.57%,经济需求强度低的区域占比达到12.23%,与生态约束强度分级结果对比,矛盾突出,经济需求旺盛,生态保护用地形势严峻。从空间分布上,经济需求强度高区域分布趋向合德镇和盐城市区,以射阳县北部、中部及南部连线范围内为主,与东部、西部区域等级差异明显。(3)城镇建设用开发适宜性空间分区。在生态约束强度等级和经济需求强度等级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关联矩阵,进行全域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分为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较适宜保护区、适宜保护区四类,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及城乡梯度分析探索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四种类型区所占比率分别为29.59%、34.59%、24.78%、11.04%,配比合适,能满足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需求的同时满足区域内部的生态服务功能。从空间上看,全局Moran’ sⅠ指数为0.73,冷热点区集聚分布明显,总体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开发适宜性分区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合德镇及周围的适宜建设区较为集聚,外围适宜建设区逐渐减少,这种空间分异现象与城镇化水平密切相关。(4)针对研究区开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优化布局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从优化土地空间布局、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工作、适度开发宜建后备土地资源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