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电系统与建筑的集成设计及能效评估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论证如何提高太阳能在建筑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本文对用于洗浴和采暖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用于并网馈电的光伏系统与建筑的混合集成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不同的集成程度将已有的具体集成方式归纳为加层、支架、架空、叠合和复合这五类,对具体的集成方式进行了聚类分析,就太阳能系统对建筑在安全、热工性能和景观方面的影响,以及建筑对太阳能系统在能效、可靠性和维护检修方面的影响进行了重点阐述,明确了建筑和太阳能系统在各种集成方式中的相互影响与集成后果,并根据结论给出了适合不同建筑部位的优化集成方案。第二,通过对太阳能系统的用途、集光器的材料特性、安装姿态和建筑环境的分析,完整地提出了太阳能系统与建筑墙面的集成设计方法,拓展了集成部位,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用途的太阳能系统在建筑部位、姿态、材料选择、系统组成、与建筑及建筑其它设备的连接方式、外部效果等方面的集成设计区别。第三,在太阳能系统用途与集光器选用、太阳能系统与建筑部件的尺寸匹配设计、连接固定方式以及设备间、检修管井和通道设计方面给出了规范化的设计建议,为平屋面、坡屋面、女儿墙、窗间墙、阳台栏板和遮阳挡板的基本集成方案提供了详细的构造设计图,为集成设计明确了由方案阶段到构造图阶段的方法、步骤乃至于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如何分工。第四,基于对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城市不同用途和集光器姿态的太阳能系统的有效能量输出值、单位能量成本现值和天然气、不同用途电力的单位能量成本现值的计算和比较,给出了各用途太阳能系统对天然气和不同用途电力的替代效益计算方法和结果,及各子系统经济规模的确定方法。第五,对居住建筑方案的设计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通过拓展太阳能系统在建筑中的用途和集成部位,可显著提高太阳能在建筑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本论文创新之处主要有: 1)提出了“集成程度”的概念并根据集成程度对具体集成方式进行了聚类分析,修正了将太阳能系统部件与建筑的“集成”简单等同于“一体化”的片面之见,便于太阳能系统供应商和建筑师面对众多具体集成方式时进行优劣判断、正确选择和优化组合。 2)拓展了集成部位,丰富了集成设计的类型与范式,给出了太阳能系统与建筑关于构造设计兼容的规范化建议、集成设计由方案阶段到构造图阶段的方法步骤和基本集成方案的详细构造图,并明确了不同用途的太阳能系统在不同建筑部位的集成设计区别,使太阳能系统成为建筑的常规设备和新的景观表达手段。 3)对夏热冬冷地区的不同用途和建筑部位的太阳能系统能效进行了比较,给出了各用途太阳能系统对天然气和不同用途电力的替代效益计算方法。 4)提出了根据总替代效益净现值确定各子系统经济规模,使不同用途太阳能系统与建筑进行混合集成的方法,在保证经济可行性的前提下显著扩大太阳能在建筑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其他文献
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必要的附属服务设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凸显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在满足服务区功能的基础上使之更适应夏热冬冷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倍受关注的课题。为此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然而我国的城市设计多为局部地段的环境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壶口,黄河秦晋大峡谷中的一处激流险滩,自古就是连接秦晋,贯通绥浦的咽喉要道。因为其重要的交通意义,历史赋予了它两个基本
外滩建筑群是近代上海城市精神与建筑性格的集中物质体现。外滩中国银行大楼更是因其中西合璧的乖张建筑造型、命运多舛的曲折建造经历而成为了解近代上海中西文化竞夺现象的
当前,国家已经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的蓝图。2006年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突出强调了村
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正式启动,在5年内有望新增上百万新生儿,这些新生儿不仅将带动上万亿元的市场消费,也会对幼儿园、学校等公共资源造成一定压力,而且目前全国青少年宫
本文以东莞松山湖新城为例,对营销导向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文章从概念基础、运作机制以及操作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市营销与城市设计互动的基础,认为城市营销与城市设计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妈祖这一民间女性海神形象逐渐取代其他海神崇拜对象,走出其诞生地福建沿海地带,传播至中国大陆北方沿海、内陆腹地甚至是高原地区;并借由郑和下西洋、外使邻
规划编制是“规划的规划”。总体规划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城市面临着复杂、多变的背景,目前的总体规划编制是以不变应万变,致使我国的总体规划出
本文以目前我国城市住宅郊区化的现状及对上海城郊低密度居住区的发展概况、环境特色的分析为前提,对当前的城郊低密度住宅及城郊低密度居住区进行定义和分类,详细地介绍了城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