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展开,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地理区位条件差、基本公共服务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弱等因素的限制,而成为我国今后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与两代农民工的代际差异相类比,本文把贫困农民划分为老一代贫困农民和新生代贫困农民。通过分析两代群体在社会经济特征、人口学特征、社会角色认知以及政治社会参与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探究贫困地区脱贫难、极易返贫的深层次原因。从社会经济特征的代际差异看,老一代贫困农民主要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收入来源,消费和储蓄的方式都较为传统保守。而务工收入则是新生代贫困农民的唯一收入来源。同时,其消费更加时尚化和多样化,“冲动消费”和“提前消费”现象较多,淡薄的储蓄意识和较少的存款不足以抵御未来不可知的风险。 从社会地位的自我认知和贫富差距的归因倾向看,与父辈“打工在城市,回归在农村”的田园牧歌式理想不同的是,新生代贫困农民希图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城市人的动机更明确。对于贫富差距的认知和归因,新生代贫困农民的反应更加剧烈,认为贫困处境的形成和维持是不合理的政策安排和与生俱来的贫困环境不断强化的结果。 从政治参与和社会交往的代际差异看,新生代贫困农民无论在村庄政治的参与还是在村内社会交往活动中都处于劣势地位。对村庄事务的不参与和冷漠即是最显著的表现。同时,基层选举和扶贫资源利用程度的不公正、不公开也往往使农民的参与流于形式或口号,最终不利于新生代贫困农民脱贫。 通过对X村两代贫困农民致贫因素的差异分析,本文认为新时期扶贫攻坚实施以来,连片特困地区的两代贫困农民的代际差异显著。同时,只有对自身社会地位和贫富差距有理性的认知,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新生代贫困农户的“可行能力”,这更是阻止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