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手足同名经配穴加大肠、胃募穴针刺处方,选取足三里、上巨虚、合谷、曲池、中脘、天枢等穴位,对比针刺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及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前后患者的肠道大便次数、腹内压、蠕动次数及C反应蛋白的差异,观察手足同名经配穴针刺手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及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评价手足同名经配穴处方对AGI的影响。为临床上改善重症患者胃肠功能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方法,并能推广应用。方法通过随机分组法,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胃肠损伤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8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AGIⅡ级用莫沙必利5mgtid;AGIⅢ级在Ⅱ级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10g灌肠qd,Ⅱ级以上均停用阿片类镇痛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针刺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中胺、天枢、合谷、曲池;针刺手法:直刺入穴,施以提插捻转相结合的针刺补泻法,其中中脘、天枢行捻转补法,合谷、曲池行提插捻转泻法,足三里、上巨虚行提插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每天1次,连续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治疗1周后评定疗效。结果入组时对照组与治疗组,年龄、性别、C反应蛋白、腹内压、肠蠕动次数、大便次数、AGI分级、APACHE-Ⅱ评分P值均大于0.05,两组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1.治疗7天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C反应蛋白的比较:对照组70.96±53.37,治疗组55.10±40.2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7天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腹内压及肠蠕动次数的比较,腹内压:对照组为8.93±2.37,治疗组为7.68±1.74,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肠蠕动次数:对照组为4.60±2.53,治疗组为7.14±3.40,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AGI分级疗效评定,对照组显效3.57%,有效82.14%,无效14.29%;治疗组显效21.43%,有效78.57%。治疗后其AGI分级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第1天至第7天的一周大便次数的变化,考虑到一周每天大便的次数对实验研究结果所作的影响不同,每个个例的均值以加权平均方式计算,得到的P值为0.28>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一,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胃肠损伤和针刺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来治疗急性胃肠损伤,均有效果,但针刺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在显效率方面更佳。第二,相较于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针刺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更好地降低重症患者的腹内压及增加其肠蠕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