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发展,粮食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日益得到关注。进入新世纪,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下滑,供需缺口加大,粮食供求关系出现新变化。粮食问题成为中国政府和群众关注的焦点,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保护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粮食是山西的第一大作物,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山西粮食供需矛盾突出,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仅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对促进农民增收也有重要的作用,既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论文研究采取了资料归纳、统计分析、案例剖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吸收和借鉴近年国内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践和研究的最新成果,阐述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实质、发展规律和评价体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主要制约因素、具体的思路、政策体系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山西粮食生产发展水平低,波动频繁,总量不足,供求矛盾突出。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耕地减少、结构调整以及以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下滑,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急待得到加强。2、山西粮食生产立地条件差,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因素众多而且相互交错作用。水资源、耕地、科技、投入、劳动力以及自然灾害是制约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其中水资源是制约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第一大因素,耕地资源其次。耕地和水资源的先天劣势,决定了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难度大,任务艰巨,粮食发展的优势不足。提高单产是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核心。3、山西粮食生产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全省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光热资源可利用空间大,杂粮和玉米生产优势明显,旱作农业技术先进,这些都为今后山西粮食生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激活积极因素为重点,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务农和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努力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0亿kg以上,到2020年稳定在110亿kg以上。5、加强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措施:一是严格保护耕地,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保护好划定的基本农田;二是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土壤及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突出抓好小麦、玉米和小杂粮三大粮食作物,进一步优化品质、品种和区域布局;三是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四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广立方体种植、旱作节水等技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技术的到户率和到位率;五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努力解除水资源的瓶颈制约,通过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使水资源利用率、肥料利用率、机械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六是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长效机制,同时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在全社会真正形成重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良好氛围。此外,论文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要加强山西粮食安全战略研究,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要确保合理的粮价,保证农民的生产效益;确保粮食安全要有新的思路,要有大粮食概念,把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在山西这样贫困地区,特别要强调农民收入增长和粮食生产发展的协调。同时,提出政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