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元代纪君祥将“赵氏孤儿”本事结构为杂剧起,剧作中萦绕的悲怆氛围、贯穿的英雄气魄以及其起伏的故事情节一直吸引着一定数量的观众和创作者。戏剧创作者的改编与重构使得“赵氏孤儿”成为一部贯古今、连中西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着的戏剧作品,在不同改编版本中悲剧性也发生了变化。悲剧的悲剧性是悲剧之为悲剧的核心特质,要考察“赵氏孤儿”悲剧性的流变,即考察悲剧的核心特质在不同版本之中经历了什么样的更换。因此本文以“赵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元代纪君祥将“赵氏孤儿”本事结构为杂剧起,剧作中萦绕的悲怆氛围、贯穿的英雄气魄以及其起伏的故事情节一直吸引着一定数量的观众和创作者。戏剧创作者的改编与重构使得“赵氏孤儿”成为一部贯古今、连中西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着的戏剧作品,在不同改编版本中悲剧性也发生了变化。悲剧的悲剧性是悲剧之为悲剧的核心特质,要考察“赵氏孤儿”悲剧性的流变,即考察悲剧的核心特质在不同版本之中经历了什么样的更换。因此本文以“赵氏孤儿”为例,分三个部分重点考察分析悲剧性的流变过程。第一部分所论述的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生成过程,与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悲剧性生成过程。依照中西悲剧的共同构成因素“冲突”为论述起点,以冲突的差异性分析其背后成因。在中国悲剧话语体系下产生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有着中国悲剧的共性,也存在个性化的悲剧性成因,将其分为两个悲剧性事件和一个隐喻性意义,即义士赴死,杀身成仁;孝儿复仇,手刃养父以及赵宋遗民面对灭国之殇产生的哀鸣和其借“赵氏孤儿”所抒发的祈愿。第二部分是被改变的冲突。在前一部分确定了“赵氏孤儿”最初的冲突样态和隐喻意义之后,文章考察在后世改编本中“赵氏孤儿”的具体样态,同样依据冲突为论说起点,依据差异审视其背后的成因。冲突改变后,悲剧的论述重点和意义就发生了改换,悲剧人物所承载的悲剧性也随之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是被重制的角色。悲剧的悲剧性是悲剧人物在规定情境中所展开的行动之中产生和体现的,在界定了后世改编本中的冲突样态之后,文章将在不同冲突中产生的悲剧角色分为两类:被“支配”的主角与“真实”的主角。划分标准为在冲突中不同角色所持话语背景(符号系统)的差异性和行动方式差异。悲剧角色为不同的符号系统的稳固和发展与他者产生冲突并愿意为之献祭自身,符号系统虽存在层级,但其行动的运行逻辑和发展方式相同。只不过是囿于眼界和见识,以及他们为之努力所产生的后果的价值判断,有的悲剧角色只能是被“支配”的主角,有的则成为了“真实”的主角。悲剧主角在做这一个行动之时不可能预知它的结局(此刻他不可能为结局命名),但他却认为他不得不如此行动——悲剧主角不是为了成为悲剧主角而如此行动,而是不得不如此行动而成为了悲剧的主角,悲剧性也因悲剧主角的“不得不行动”的行动而被生成为悲剧性。每种悲剧人物都能产生悲剧性结果,产生相应的审美情感,促成悲剧性的流变和再剧场化。
其他文献
舞蹈道具一直都是舞蹈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出现就像舞台上的一个“无声述说者”,能够弥补舞蹈非语言性的弊端,有些道具在编导赋予它特殊的含义后,往往能在舞蹈作品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推动作用。舞剧更是以戏剧性为主要元素之一的综合性艺术作品,强调剧情发展得清晰、合理、流畅,道具以其强有力的表象性和本质性,能够在舞剧中帮助舞蹈完成肢体所无法交代清楚的舞剧内容,且在一部时长仅限的小舞剧中,道具还可以发
中国古诗词是几千年以来众多文人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特殊文体,它拥有特殊的格式和韵律。歌曲《敕勒歌》是以古诗词作歌词所创作出来的歌曲为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在我国声乐作品创作与演唱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运用现代音乐风格及创作手法,在声乐学习和演唱过程当中,只有深刻理解古诗词的音乐文化内涵,才能正确演绎这一类艺术歌曲。本文研究的艺术歌曲《敕勒歌》在副歌部分是直接采用北朝民歌《敕勒歌》
《分骨肉》是电视剧《红楼梦》的其中一首插曲,主要描写词的主人公探春被迫和亲远嫁,《分骨肉》以及王立平为电视剧所作的其他十二首音乐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融合与发展,本文以音乐的悲剧色彩为基础,以分析陈立和吴碧霞声乐演唱特色和技巧为重点展开研究,分析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思考音乐审美的问题,在分析《分骨肉》这首歌曲后,应该把研究的问题和结果应用到自身的声乐学习过程,且试图在研究中
贝里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歌剧大师,他的作品大胆创新、颠覆传统,咏叹调《贞洁女神》是贝里尼创作晚期歌剧作品中的咏叹调,作品内容饱含浪漫主义特色,旋律感性、清丽,人物特点鲜明,成为意大利民族歌剧作品的重要载体。本文将歌剧《诺尔玛》之咏叹调《贞洁女神》作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音乐特征、演唱特点入手,试图剖析咏叹调《贞洁女神》的作品特征和演唱特色,以求更深层次地诠释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本文共由四个部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是对在党的领导下雪域高原巨变的概括凝练,这一评语在西藏教育事业上同样适用。民族教育事业,关乎各族人民的根本福祉。教育对口援藏,是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在西藏贯彻落实的具现和西藏工作的重要组成。在教育对口援藏的强大助推下,西藏彻底根除了教育事业在封建体制下的沉疴,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西藏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呈现出蓬勃生机。亘古中外,教育对口援藏都是一项伟大创举。从理论
地基附加应力解析方法是地基稳定性分析的关键,目前工程中普遍采用基于半无限连续线弹性体理论力学分析地基附加应力,然而地基土体并非连续线弹性体,而是由大量大小相差悬殊的颗粒无序堆积而成的散粒体。因此,首先考虑地基土散体介质特征,建立了基于竖向矩形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地基附加应力改进计算方法,并验证了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了竖向均布荷载大小、内摩擦角、颗粒不均匀系数等参数对地基附加应
长期以来,国外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引进以及针对基本乐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都是音乐教育学界的热议话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戈登教学理论首次被引入我国,相较于其他教学法,戈登教学理论的研究起步晚,层次浅,实际案例少。基于此研究现状,本文对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引入基本乐科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论证。此次研究采用的是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质性研究的部分采用了文献查找、阅读、整合分析等方法,对戈登
普米族作为云南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民风朴实,地域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一格的多元民族文化,在这片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的土地上笔者选取了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普米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搓蹉”展开实践探究,“搓蹉”属自娱性舞蹈,其历史起源无文字可考。“搓蹉”为普米语,汉语意为跳舞。跳“搓蹉”时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比柏”(四弦琴),因此又称“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保留了古代歌、舞、乐三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名气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在西方文学界享有盛名。他早年创作出《荒原》《四个四重奏》等作品为他获得国际声誉,其中有关作品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对象。国内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对于艾略特诗歌和诗歌思想的研究一直受到很多人关注并且在继续拓展深人,但有关于艾略特后期创作的戏剧作品研究和纵深则还未被太多人关注,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托马斯·斯
戏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兴起,戏曲的发展出现严重危机。京剧流播全国,有“国剧”之称,它是我国传统戏曲乃至传统文化的有力代表,京剧的传承与传播对我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戏曲剧种可以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选择一位京剧界的艺术家,对她的推广传播活动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王珮瑜的推广传播活动引发人们对京剧的普遍关注,许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