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使用在大学英语学习者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一项关于东北大学学生的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语界关于是否应该在外语教学中提倡外语思维这一问题进行过争论。外语思维是指在外语使用过程中不经过母语的转换、翻译,而是直接使用外语。然而,青少年及成人在学习外语之前就已经形成一套牢固的母语概念系统。并且,Blum和Levenston(1978)及Ellis(1997)一致认为,成人学习者通常是在原有的母语概念系统内理解外语单词的含义,即外语单词与母语概念相联结。所以,成人要形成一个新的、外语特有的概念系统是一个长期的困难过程。而在其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概念系统时刻扮演着重要角色。  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母语思维在外语写作中的使用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e.g.Lay,1982;Cumming,1989;Wang Wenyu,Wen Qiufang,2002),母语参与情况及写作能力和母语思维关系的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发展。然而,母语思维在阅读方面的类似研究却相对较少,并且对于外语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水平和母语使用的关系上。母语思维在外语阅读中的应用有待于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不同题材下英语阅读过程中母语使用的功能,进一步揭示母语在外语阅读中的使用状况。  本文采用有声思维和访谈的方法,以4名大二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英语阅读理解的题材对他们阅读过程中母语使用的影响以及母语在阅读中的具体作用。四名学生均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英语水平相当。本研究要求他们每人读两篇不同题材的英语文章。一篇为社会生活类文章,一篇为科技类文章。两篇文章难度相当,均选自于大学英语四级真题。在阅读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有声思维,并给他们录音。研究者坐在被试后边,进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阅读过程。做完阅读后,研究者立即对他们进行访谈。收据收集之后,进行转录,并对被试的汉语报告部分按照Pressley andAfflerbach(1995)的阅读策略分类进行归类,整理出母语使用在不同策略的分布状况。以阅读策略为分析工具,进而研究不同策略所体现的母语使用的不同功能。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英语阅读文本的题材会对母语在阅读过程中的使用及其功能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科技文中的母语使用策略总数和母语使用体现的不同策略数比社会生活类中多。这表明,在科技文中,读者对母语的依赖性更大,并且读者尝试用母语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各种不同的难题,母语使用更加多样化;而在社会生活类文章中,读者倾向于重复性地使用母语来解决某几类难题,母语使用较为单一化。第二,在阅读社会生活类文章时,母语最主要的功能是识别思想和构建意义。而在科技文的阅读中,母语用于识别思想和构建意义的比重明显下降,用于监控阅读过程,检查理解的元认知的使用比重增加,且两者比重相当。这表明,母语在帮助理解文章方面,在两篇文章中使用功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三,在识别思想和构建意义方面,母语使用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把英语翻译成汉语,但是翻译功能在社会生活类的文章阅读中比科技类阅读中使用的要多。此外,母语主要从以下六个具体的方面用来帮助理解或证实文章的意思:一,简单地翻译单词或短语意思;二,用汉语对单词或短语意思表示不确定、猜疑,并使用汉语帮助理解;三,用汉语概括、证实对超过词汇、短语范畴的更大语块意思的理解,四,用汉语猜疑、揣测或者排除超过短语范畴更大语块的意思;五,用汉语试图预测或者预期文章结构和内容;六,用汉语来联系头脑里已有知识以理解文章中的特定信息。  本研究样本容量小,结论的推广性有一定的限制。但是,本研究能够为英语阅读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英国侦探小说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畅销全世界,深受读者欢迎。自192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斯蒂尔疑案》(The Mysterious Affairs at Styles,1920)起至1976年最后一部作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以特殊的形象、鲜明的节奏、精练的语言和饱满的热情为特征的诗歌,被称为“众妙之华实,六经之精英”2,甚至被誉为“文学的峰顶”,“文学的最高样式”3。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诗
本研究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文献计量学、文本挖掘以及共词分析等技术和手段对英语学术文本中的“中国崛起”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大致可分为大三部分。第一部分利用Web of Sci
“成果法”(Product Approach)是目前大中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写长法”(Length Approach)作为本土化的新兴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学界有关人士的关注。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