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浅埋段高压旋喷桩法地表加固技术及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这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隧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弱浅埋段作为隧道建设的重难点,在暗挖通过时极易出现掌子面坍塌、涌水等事故,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能够有效对隧道浅埋段围岩进行加固,但是目前对隧道浅埋段高压旋喷桩法地表加固机理尚不清楚,对浅埋段加固后的加固效果尚无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论文依托交通运输部国家级的重点科技项目《长大隧道软弱浅埋段高压旋喷桩法地表加固关键技术及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9-MS1-017),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现场监测及数值计算等研究方法,对其加固机理、施工关键参数、设计方法、效果检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法(FAHP)的隧道浅埋段高压旋喷桩法地表加固技术的效果综合评价方法。论文所做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结合旋喷桩成桩机理和力学理论分析,提出了高压旋喷桩法对浅埋段围岩加固的微观、宏观以及整体加固机理。微观加固机理为:高压浆液对围岩的切割搅拌作用和高压浆液对围岩的挤压渗透作用,基于圆孔扩张理论给出挤压区域的应力位移场公式;宏观加固机理为:竖向布桩下,围岩压力通过高压旋喷桩转移到基岩中,在隧道浅埋段暗挖过程中形成土拱,充分发挥加固后围岩的自稳能力,起到加固围岩的作用;斜向布桩下,桩体相当于一端固接的悬臂梁,对围岩起到悬挑作用,承担大部分围岩压力,减小支护结构受力;整体加固机理,包括三个方面:围岩强度的提高、围岩渗透性的降低、围岩受力模式的改善。
  (2)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设置三种不同竖向布桩间距工况,分析不同工况下桩体和围岩的应力位移规律。研究表明:桩间距越小,拱顶、地表沉降和边墙收敛值越小;边桩应力远大于中间桩的应力;中间桩的竖向位移远大于边桩位移。设置竖向布桩与斜向布桩两种布桩方式,分析不同布桩形式下桩体和围岩的应力位移规律,研究表明:斜向布桩形式下桩体轴力较大,桩体承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同等加固效果下,斜向布桩的工程量较竖向工程量大大降低。
  (3)通过关键技术参数现场试验对高压旋喷桩法施工关键参数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浆液压力越大,桩体的强度越高;桩体提升速度越小,桩体的强度越高;旋转速度对桩体强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地层中桩体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砂卵石地层>全风化变质砂岩地层>粉质黏土层;建议关键技术参数值为:浆液压力22~24MPa、提升速度18cm/min左右、旋转速度15r/min左右。
  (4)通过不同布桩间距现场试验研究相离、相交、相切三种布桩间距对桩间土渗透性和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桩间距越小,桩间土透水率越小,桩间土强度提高率越大;对有防渗要求的隧道浅埋段高压旋喷桩法地表加固工程,建议采用相切的布桩间距。
  (5)选取围岩强度提高、围岩整体性提高、围岩渗透性的降低作为准则层,桩体芯样抗压强度、桩间土抗剪强度提高率、桩间土声波波速提高率等七个指标作为指标层,构建了一套基于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法(FAHP)的隧道浅埋段高压旋喷桩法地表加固技术的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6)新屋隧道浅埋段洞内外现场监测表明:地表加固后洞内支护结构受力大幅降低,最大围岩压力仅为56kPa,与理论计算值相比降低63%;地表沉降值和隧道洞内收敛值均满足规范要求,地表沉降最大值为5cm,拱顶沉降最终沉降值稳定在4.3cm,左右拱腰的收敛值稳定于3.2cm;围岩孔隙水压力大幅降低,加固后拱顶围岩孔隙水压力仅为3kPa、地下水位由地表以下2m降低至5.5m左右,验证了高压旋喷桩地表加固技术的可行性和加固效果。
其他文献
高频雷达是一种具有超视距探测能力的雷达,工作在3-30MHz的短波段。然而该频段内存在的大量电磁干扰导致连续频带极为有限,限制了雷达发射信号的带宽扩展,进而影响雷达对目标的分辨能力。为了保证雷达在频谱不连续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充分利用频率资源,合成带宽信号逐渐体现出特有的优势。  步进频率信号作为一种典型的合成带宽信号,在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多种成像雷达中已有多年研究基础,并且在理论和技术上获得了很多经验
学位
从第一代移动通信到现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实现未来网络对更高的系统吞吐量、更高的用户速率和更多的同时服务用户数需求,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Power Domain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PD-NOMA)和异构网络结构(Heterogeneous Network,HetNet)被广泛关注。PD-NO
学位
无人机对自身健康状态准确而及时的感知是安全和可靠飞行的前提,也是未来实现完全自主飞行的基础。飞行数据是一系列与飞行状态相关的飞行参数,其异常往往意味着飞行器存在运行风险。飞行数据异常检测技术有助于无人机运行状态的综合监测和评估。因此,针对无人机飞行数据异常检测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机载健康管理关键技术之一。  然而,现有的飞行数据异常检测方法在面向无人机机载健康管理需求时仍面临很大挑
学位
电子与信息系统在很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质量和可靠性要求高,为此,全功能、全状态测试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全因子测试是更为全面和充分的测试方法。然而,全因子测试数据集的规模往往非常庞大,导致测试空间爆炸,在实际中难以实现。组合测试是一种重要的黑盒测试方法,只需检测任意t个参数的相互作用就可以达到全因子测试的效果,与全因子测试相比,既能保证测试数据集的规模较小,又能保证测试的全面性。很多电子与信息系统的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雷达系统所面临的电磁环境日趋复杂。现代雷达系统为提高系统性能而要求更宽的工作带宽,以及雷达用户的持续增长,都使得频谱拥堵问题愈发严重。导致雷达系统经常面临工作频带内连续可用频带不足或带内频谱干扰等问题,而频带的非连续将带来雷达波形高自相关旁瓣,极大影响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此外,雷达系统所采用的相参处理方法也将带来距离模糊和速度模糊问题,这不仅会带来目标测量值的模糊问题,而且由此
学位
水平油水两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开采过程中。水平井筒内油水两相层状流界面现象非常复杂,如层状流界面失稳波动,复杂界面形态,界面双侧导电相及不导电相中的非均匀液滴夹带等,这些界面现象严重影响水平油水两相流传感器优化设计及流动参数准确测量,从实验测量角度揭示水平油水两相流层状界面特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提高水平井产液剖面测井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研究过程中,针对层状油水两相流持水率测量问题,优化
学位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业务的快速增长,频谱资源和能量效率(Energy Efficiency,EE)问题正成为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快速发展的瓶颈,未来技术必须要同时解决低谱效与高能耗问题。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作为一种智能无线通信系统,有望缓解无线频谱资源紧缺和授权频谱利用率低下的矛盾,逐渐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认知无线通信系统资源分配技术面临的
随着多智能体系统在无人机协调控制、卫星姿态控制、移动机器人编队协作控制、分布式传感器网络自主配置以及通信网络拥塞控制等众多工程领域的大量应用,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已经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众多领域前沿研究课题其中一项。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时滞的存在往往会降低系统性能,甚至造成系统发散,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为进一步分析耦合时滞影响下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代数图论
在机器人领域中,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是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在研究国内外SLAM算法的基础上,对SLAM算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算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作出了一定改进,提高了机器人定位和地图构建的估计精度及执行效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阐述了SLAM问题的基本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