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写作主要基于对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20世纪中国文学身份的焦虑;二是当今中国和全球日益严重的现实生态危机;三是全球文化的生态转向,生态思维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延伸。本文以“文学现代性中的生态处境”为中心,在当代问题意识的观照下,采用生态批评、症候式分析、文本细读、词源学、现象学及文化研究等方法,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演进中的自然之维,关注自然审美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话语中的角色与地位,揭橥20世纪中国文学的症候,并提出以生态现代性重振中国文学的诗性光辉。本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共七部分组成。绪论交待选题缘由、相关概念、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要状况及本文的方法论与基本构架。第一章“放逐自然:启蒙现代性话语中的自然审美”,分析晚清以降,在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下,在文学现代转型中,古典文学的自然审美传统被搁置,表现出自然审美趣味的作家与文体被边缘化。第二章“征用自然:政治现代性话语中的自然审美”。在革命与政治的现代性话语中,自然审美话语因其“无用”而失去独立性,自然美成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审美情趣的分野,成为高雅与通俗(大众化)文艺对立的分界。围绕着对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自然话语进行的阶级审美趣味改造,分析了“红色”文学中符号化程式化的非审美的自然及其带来的艺术上的粗制滥造。第三章“改造自然——现代劳动‘新风景’中的自然审美”,分析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劳动”之现代性意义的生成,考辨古今不同的“风景”观及其相应的自然观,具体剖析自然如何成为人的政治主体性在文化领域获得“解放”的道具,指出“新风景”中自然的内在价值并未得到重视,自然处于从属地位。第四章“矮化自然:抒情现代性话语中的自然”,比较传统抒情主人公和现代抒情主人公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前者追求“无我”之境,后者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式“大我”的膨胀,分析呈现文学现代性的最重要的两种文学体裁(新诗与小说)在抒情内容、方式与效果上的差异。第五章“贬低自然:空间现代性话语中的自然”。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现代空间被划分为“西方/东方”、“城市/乡村”,这种二元对立实为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胜利。在经济现代化、城市化浪潮中,欲望被无限释放,都市写作成为欲望表述,生态文化被消费主义社会驱逐,作为前现代与自然之象征的乡村不断被祛魅,与此相应的是生态恶化、人文精神危机及“文学终结”的焦虑。结语“自然的复魅与本土诗性精神的鞋生”,呼吁建构生态现代性,以建设性的后现代方式,反思现代性,指出现代性应从物质、政治层面进入到思想、文化与行为模式的深层,在亲生命性的基础上,进行主客体变革,建立生态审美共识,重建文学与自然的精神联系,重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诗性色彩,在有限与无限、自由与自然之中栖身游心,在与自然韵律的谐振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诗意化的生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