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失去土地后,农民身份十分尴尬被动,非农民非市民,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接踵而至,这些都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从制度上给予市民化失地农民以生活保障,从政策上帮助其摆脱成为市民后的阴影,从文化上解决其身份转变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基于此,为了更好促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转变,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边际人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以晋江市塘市、南塘、杏田三个社区的失地农民为样本,问卷采取多端随机抽取的方法,从生活现状、社会保障现状两个方面设计问题,包括个体信息、征地补偿、人际关系、就业、保险、住房、教育、生活满意度、生活期望度等9个分项的内容,最终筛选出516份问卷,对其进行数理分析。对失地农民市民化后的满意度、就业现状、家庭生活、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获取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市民化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在征地补偿方面,大部分失地农民对市民化进程中征地补偿不满意,认为补偿标准太低;在户籍管理方面,多数失地农民认为“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市民化后的子女教育、社会福利、就业等;在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多数失地农民认为虽然目前覆盖率较高,但市民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家庭收支不均衡,可支配收入较少,影响了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质量;在精神文化方面,多数失地农民认为安置小区管理混乱,活动场地少,社区文化活动少;在与城镇居民融合方面,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交往较少,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又对2017年全国新型城镇化排名第一的昆山市进行了详细调研,发现在昆山市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并促进了其市民化的进程。通过政府、社区、居民的资源整合,最后基本上满足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基本需求,促进了昆山市的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昆山市的成功经验为晋江市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提供了直接参鉴。本文从失地农民市民化需求的角度出发,借鉴昆山市经验,强调对政府、社区、居民资源的整合,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根据研究,我们认为,必须从政府、社区、居民三个维度做好工作,全面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政府层面包括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征地补偿制度、积极调整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构建多元化的可持续生计保障制度;社区层面包括扩大就业空间,加强就业培训、优化社区组织管理水平;居民层面包括自我学习,提高就业资本;自我改变,适应人际关系;自我认同,强化融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