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电影市场越来越成熟,国产青春电影也逐渐成为电影市场上的“吸金者”。在票房大卖的同时,国产青春电影又背负着“烂片重灾区”的骂名。这些电影在高票房的同时又频繁遭遇观众吐槽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应影片的叙事内容出现了问题。于是,本文将基于电影叙事理论对我国新世纪青春电影的成长叙事进行分析,并将研究的文本成果应用于自己拍摄的短片上进行案例实验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国内外关于青春电影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新世纪我国青春电影成长叙事研究的重要性,同时整理出来了新世纪以来的127部青春电影,将这些影片进行归纳总结,为下文的成长叙事研究提供分析案例;第二章把常与青春电影混淆的电影类型进行了区分,并分析不同研究学者关于青春电影概念界定的合理处和不合理处,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对青春电影的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同时也对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进行了梳理,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青春残酷主义特征(2000年至2009年)、青春怀旧主义特征(2010年至2016年)和青春现实主义趋向(2017年至今)。第三章则通过主题选择、人物塑造、视角选用和手段设置四个方面对新世纪大陆青春电影的成长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发现成长叙事的主题多选择怀旧与记忆、情感与迷茫、躁动与叛逆、理想与现实四中类型,成长叙事的人物塑造中主角承担着青春成长的作用、长者承担着压迫成长的作用、配角承担着催化成长的作用;成长叙事的视角多选择“第一人称”特征的内视角和多样化的全知视角;成长叙事的手段多设置为以城市为核心的成长叙事空间、多种叙事手法相融合的成长叙事结构、时代隐喻与群像塑造的成长叙事内容。第四章内容则对我国青春电影成长叙事的症结进行了反思:内容创作方面模仿、抄袭、同质化严重,内容严重偏离现实,在人物塑造方面则呈现人物形象偶像化、人物行为极端化的现象,同时成长叙事的内容也存在价值观导向缺失的问题。第五章则将以上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个人作品《十一》的创作实践上。本文通过对新世纪我国大陆青春电影成长叙事策略的研究,以期对我国青春电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添砖加瓦,为我国青春电影的良好发展提供建设性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