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药物载体的建立和发展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有效方式。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由于其特殊的介孔结构,显著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高载药量等优势,已成为重要的药物载体之一。利用药物分子、靶向基团或纳米粒子对MSN进行表面修饰,构筑功能化MSN纳米复合物不仅能够避免药物提前释放,对肿瘤进行精确有效治疗,还可以实现多疗法协同治疗,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MSN为纳米载体,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酰胺化反应和氧化自聚等方法与客体材料或药物分子复合,制备了三种功能化MSN纳米药物载体,一方面具有刺激响应释药性能,另一方面可提供多疗法协同治疗,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述了纳米药物载体的定义、结构性质、类型和靶向递送,MSN的制备和功能化以及基于MSN的刺激响应类型,并综述了MSN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第二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在巯基化MSN表面包裹二氧化锰壳层(MnO2),并静电吸附高分子聚合物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利用酰胺化反应将PAH的氨基与靶向分子叶酸(FA)的羧基共价键合,构建了纳米复合物MSN@MnO2-FA。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MSN粒径约为100 nm,孔道结构清晰且分散性良好;当修饰MnO2后,孔道结构变模糊,证明MnO2成功包覆。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MnO2和FA在MSN表面成功修饰。体外化学动力性能分析证实了MnO2可有效生成羟自由基,是良好的化学动力治疗剂。通过细胞激光共聚焦和MTT细胞毒性实验评估了MSN@MnO2-FA对SMMC-7721和PC-12细胞的靶向效果及化学动力治疗作用。所得纳米复合物不仅表现出对高表达叶酸受体SMMC-7721癌细胞的特异性识别,还具有优异的化学动力治疗效果。第三章:利用酰胺化反应,将牛血清白蛋白介导的硫化铜纳米颗粒(BSA/CuS)通过酰胺共价键与负载了化疗药物DOX的氨基MSN偶联,制备了新型药物载体MSN-DOX@BSA/CuS。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对其光吸收性质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此纳米药物载体在8001100 nm的近红外区吸收较强,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在pH 5.3,浓度为10 mM的GSH下,纳米复合物中门控分子BSA的二硫键断裂,药物释放量高达56%。采用MTT毒性实验评估了药物载体对细胞的毒性和光热化疗协同治疗效果。未经载药的MSN@BSA/CuS载体表现出低细胞毒性。载入药物的MSN-DOX@BSA/CuS与癌细胞共孵育后,细胞的存活率降为50%。经过外加980 nm激光照射后,细胞存活率降至19%。所制备的纳米药物载体可实现光热治疗与化疗的协同治疗,且对癌细胞有较好的杀伤效果。第四章:通过物理吸附方法在MSN中负载抗癌药阿霉素(DOX),多巴胺氧化自聚后形成聚多巴胺(PDA)修饰在MSN表面。锰离子(Mn2+)与PDA表面的邻苯二酚配位络合并进一步吸附光敏剂亚甲基蓝(MB),制备了pH响应型纳米复合物MSN-DOX@PDA-Mn/MB。透射电镜(TEM)表征结果表明MSN粒径约为100 nm,可观察到清晰有序的孔道结构且PDA和Mn2+成功修饰在MSN表面。药物负载和药物释放实验得到DOX和MB的载药量分别为13.2%和17.86%;在pH 5.3的弱酸性环境中,PDA壳层降解,DOX和MB均显示出pH刺激响应型药物释放行为。细胞成像和细胞毒性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此纳米复合物被癌细胞内吞后可有效产生活性氧,且在光动力-化学动力-化疗三种疗法协同治疗作用下,细胞存活率仅有12%。所得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pH响应型药物释放性能,将光动力治疗、化学动力治疗和化疗三种疗法整合,提高了肿瘤治疗效果。第五章:总结了功能化MSN作为纳米载体在刺激响应型药物释放,靶向癌细胞及多疗法协同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MSN运用于癌症的治疗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