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的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和区域的差异化,中东部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机制来引导。但是西地区的信息化发展却非常落后,存在农民对信息化需求不强烈,政府的网络建设和信息化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农民的信息化需求,合理的配置政府的农村信息化供给要素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经济学最基本的两个概念——需求和供给出发,结合农村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以云南省为例,对农村信息化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探索影响农村信息化需求的影响因素和农村信息化供给的经济效应,以及供需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提高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意愿和发挥农村信息化供给要素的最大效用。本文以农村信息化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云南省为例,研究农村信息化的供给和需求层面的问题,着重研究以下内容:(1)以中国农村信息化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对农村信息化的需求和供给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归纳;(2)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了有序Probit的农村信息化的需求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影响农村信息化需求意愿的18个影响因素;(3)结合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理论,构建了云南省农村信息化供给要素的指标体系,并对云南省农村信息化供给要素的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进行了测度。(4)从微观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视角,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农村信息化各个供给要素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程度。(5)从宏观经济增长的角度,运用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析了农村信息化供给的各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6)基于前面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策略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农村信息化需求的因素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地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其中农民收入和收入结构是影响农村信息化需求的最重要两个因素。(2)农村信息化六个供给要素对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农村信息化人才、农村信息产业、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影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中,只有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通过了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在未来中国政府制定相应的农村信息化政策来说应当关注农民的收入和收入结构的变化。(3)在农村信息化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中,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排名依次是农村信息化人才,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村信息产业,而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农村信息化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对于中国的政府来说,应当注重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育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制定普遍服务和最后一公里的接入政策。(4)基于农村信息化供给和需求的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区别于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在于,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是居民的需求引导着政府和企业的供给;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是政府和企业的供给决定着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这是由中国社会发展和收入的二元结构所决定的。基于此,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基于计量经济学离散选择模型构建了有序Probit的农村信息化需求模型,并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地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等五个方面,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影响农村信息化需求的关键因素。并分析了这5个一级因素和18个二级因素对农村信息化需求意愿影响程度上的差异性。(2)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视角,构建了农村信息化供给对收入的半对数线性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农村信息产业要素对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显著性影响。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供给对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影响最为显著,弹性系数为1.101%,其次是农村信息化人才、农村信息产业、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影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中,只有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通过了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农村信息化技术供给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弹性系数为1.335%。不同程度的提升和调整农村信化各个供给要素对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和增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信息化供给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模型,并通过证实研究表明,在农村信息化六个供给要素中,农村信息化人才、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农村信息产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