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应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目的:在SAMMPRIS研究被提前终止的背景下,研究应用径向支撑力较小的Enterprise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应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例。所有患者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术前、术后均服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出院时行MRS评分,并统计各项观察指标,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进行临床及DSA随访。总结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因子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共60例患者,62处狭窄病变。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为28-68岁,平均56.8±8.0岁。病变位于前循环14处(22.6%);后循环48处(77.4%);病变血管狭窄程度50%-70% 24处(38.7%),70%~99% 38处(61.3%),平均狭窄率76.3±12.7%;狭窄段血管长度4mm~12.3mm,平均7.7±2.0mm;狭窄近端血管直径1.8mm~3.5mm,平均2.8±0.3mm。手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率为15%-35%,平均22.8±4.8%。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8.3%),30天内致残及致死率为0。随访时间1个月-12个月,平均6.2个月。术后6个月,45处病变获得造影随访,随访率为72.6%,其中发生术后再狭窄6例(13.3%),其中前循环2例(20%,随访10处病变),后循环4例(11.4%,随访35处病变)。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6例病变中,4例(66.7%)为支架置入后即刻残余狭窄率≥30%的病变。随访期发生与病变血管供血区一致的缺血事件5例(8.3%)。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残余狭窄率≥30%是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因子。结论:应用径向支撑力较小的Enterprise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残余狭窄率≥30%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风险因子。第二部分应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目的:探讨应用柔顺性更好的Enterprise自膨支架治疗非急性期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的可行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应用Enterprise支架行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再通术患者12例。术前、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行MRS进行临床评估,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并行DSA随访评估再通效果。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术前及随访期间MRS变化。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83.3%)成功行支架成形血管再通,1例行球囊扩张后因血管腔直径过小而未行支架置入,1例因导丝未能通过闭塞段而再通失败。1例发生术中急性血栓形成,及时给予微导管接触溶栓后血栓消失;1例发生血管痉挛,经解痉治疗后血管痉挛改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术后7例患者获得造影随访,无再闭塞发生。临床随访10例,发生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1例(10%)。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随访期间患者MRS较术前有改善。结论:应用Enterprise支架行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再通术技术上可行。但是,必须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对其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