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后路手术在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中的适应症,评价其优越性及未来发展前景。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1年6月期间由泰安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87例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四组:后路减压经椎管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A组)24例、后路减压钛网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B组)20例,前路减压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C组)21例、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D组)22例,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并给予完整12-48个月随访。通过对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及其末次随访时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及其脊柱矫正度和随访丢失率、后凸成角及其脊柱矫正率和随访丢失率、椎管容积、神经功能ASIA分级、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及Denis分级、术前、术后肺功能的变化的分析研究,评价对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结果1、后路手术术中出血量A组为(527.50±141.40ml),B组为(879.25±118.74ml);手术时间A组为(205.96±19.61min),B组为(252.80±20.34min),明显优于前路手术C、D两组,与之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2、后路手术A组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由术前的(34.17±15.05﹪,48.92±4.27﹪)矫正至术后(93.00±2.03﹪,95.76±1.43﹪),脊柱前、后缘矫正度分别是(58.83±14.92﹪,46.84±4.51﹪),随访时丢失率分别为(6.36±2.89﹪,2.62±1.68﹪);后凸成角由术前的(20.69±5.80°)矫正至术后(6.63±1.13°),后凸矫正率(67.95±0.07﹪),随访时丢失率(2.62±1.02°);椎管术前容积(36.08±11.56﹪),矫正至术后(95.79±1.27﹪),JOA评分的治疗改善率(0.65±0.14﹪)。B组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由术前的(29.14±13.28﹪,48.22±5.44﹪)矫正至术后(92.19±2.20﹪,95.04±2.85﹪),脊柱前、后缘矫正度分别是(63.05±12.63﹪,46.82±4.16﹪),随访时丢失率分别为(6.78±2.52﹪,2.08±0.86﹪);后凸成角由术前的(22.36±5.44°)矫正至术后(6.69±1.05°),后凸矫正率(70.08±0.07﹪),随访时丢失率(3.07±1.54°);椎管术前容积(37.59±13.92﹪),矫正至术后(95.64±1.40﹪),JOA评分的治疗改善率(0.63±0.16﹪)。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ASIA评分,与前路手术C、D组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的Denis分级的疼痛发生率A组(8.33﹪)、B组(5.00﹪);VAS疼痛评分术前A组(5.01±1.39)下降至(2.33±0.83),B组(5.44±1.30)下降至(2.36±0.85),及术前、术后肺功能指标,与前路手术C、D组相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两种手术方式,在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容积,纠正后凸畸形,减压改善神经功能症状,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方面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相比,术后即时及远期随访均同样具有明确的可靠性;而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用时,术后疼痛症状的发生及改善,术前术后肺功能的干预影响,并发症的出现方面则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这两种手术方式通过相对简洁直观的后方手术入路及操作达到了充分减压重建、牢靠固定的前路手术效果,是传统前、后路手术优势的完美结合,是目前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非常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