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综合提出来的重大命题,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普及和政治社会化过程。但是现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专题研究大多从历史考证、操作经验和宣传工作以及名词解释角度入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从政治社会化视角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弥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专题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文化传播与个体学习内化的统一,是实现人从“自然人”到“政治人”的有效手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对政治社会化,虽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读,但本质上都离不开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个体“政治人”的塑造。政治社会化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社会化与个性化、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规律要求意识形态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整合多样化思想又要体现多层次要求,以保持各种政治社会化机构之间的协调一致。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因为全球化的潜意识形态冲击、社会转型的不确定性困惑以及新兴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新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认知、心理、参与多层次的政治社会化问题,集中表现为有效传播问题、权威认同问题、理论与实践“两张皮”问题等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按照政治社会化的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关系,把握好世情、国情、发展实际、现实经验四个要点,避免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庸俗化、教条化、形式化、功利化五个误区。二是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同时尊重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形态的能动作用,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世俗化生活,引导人们减少摩擦成本、提高人力资本,引导社会的改革和变迁。三是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党性原则与以人为本的有机统一,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氛围,将意识形态建设融入到各项政治社会化管理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