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移”这一术语起源于心理学,而语言迁移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焦点之一。根据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语言迁移一般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负迁移现象的存在不容质疑,而且通常负迁移更能引起学习者和研究者的注意。毕竟,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不同语言的发展,而二语习得者是在本土环境里习得母语的,这就必然导致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差异。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仅起到负作用。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50年代的行为主义、70年代的心灵主义和80年代的认知主义为理论框架的时期,各个时期提出的主要理论分别有对比分析假设,中介语假设和标志性理论。就国内而言,国内学界接触二语习得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比国外要晚得多。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的学者才开始研究中文作为母语对英语的迁移作用,虽然也有相关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但甚少提出相关的理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语言迁移研究,他们更多涉及的都是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而忽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本文作者从认知角度,对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探讨,并讨论了母语迁移对二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启示。首先,作者提出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回顾了国内外的语言迁移研究,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作者对传统的语言迁移观点进行了批判,从认知角度运用相关理论探讨了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不仅根据图示理论从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本身相似点阐述了汉语的正迁移作用,还进一步开展了两项实证研究。第一项是通过SPSS软件对语文和英语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证明语文和英语水平正相关的客观存在。第二项是通过问卷和面谈形式调查了学生对正迁移作用的主观意识,进而从主观方面论证了母语正迁移作用的普遍接受性。最后,作者在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针对性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汉语正迁移作用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