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权利。男同性恋作为性少数群体,长期受到社会污名和歧视,基本的人权受到挑战。2006年,在印度尼西亚提出的《日惹原则》,提出不同性倾向的人享有平等和非歧视的权利,以改善当前性少数人群的社会境遇状态。虽然当前国际社会许多国家承认同性恋,并有保障同性恋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但也有许多国家不认可同性恋,且对同性恋的态度在不同国家之间具有显著差别,导致同性恋在不同国家地区间的生存状态迥异,而男同性恋又是艾滋病高危群体之一,因此长期受到国内外民众广泛关注。在我国,男同性恋人口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这对防艾治艾提出巨大挑战。因此,一个城市男同性恋人口数量有多少?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布如何?男同性恋在空间上是如何迁移的?解决这三个问题将对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和未来同性恋相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关于同性恋研究现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男同性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前中国男同性恋社交的主要方式,从互联网角度出发,选择国内最大的男同性恋互动社区(BF99网站)和使用人数最多的男同性恋社交软件(Blued)获取相关数据,借助GIS手段,从街道尺度估计兰州城市男同性恋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格局;从城市尺度分析不同男同性恋人口学特征下的空间分布格局;从省级尺度上分析男同性恋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从社会经济、文化、人口方面阐释了影响男同性恋人口迁移的驱动力。全文共分为六章,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基础,包括前两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为本研究的现实基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第二章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相关概念、名词和理论以及国内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实证部分。具体包括第三章的街道尺度下的兰州市男同性恋人口数量估计和空间分布格局;第四章的城市尺度下男同性恋人口学特征(男同性恋数量、年龄、性角色、体质指数BMI)的空间格局和演变;第五章省级尺度下男同性恋人口迁移的人口学特征、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结论与展望。实证研究具体如下:1.街道尺度下男同性恋人口特征及空间分布将兰州市按照2×2km网格进行划分,并以网格点的经纬度坐标为观测点,基于Blued多次定位观测点1km半径下男同性恋人口数量,以兰州市城区街道尺度男性人口为基础,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确定男同性恋人口对Blued社交软件的使用率(参数k=0.79),通过计算兰州市主城区河谷地带18-50岁男同性恋人口总量约为4928人,平均密度20.93人/km~2,网络活跃男同性恋人口3753人,平均密度15.94人/km~2。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东密西疏”,以城关核心区向外递减分布,形成三大中心,主要分布在商业繁华,高校聚集的街区。2.城市尺度下的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选择男同性恋人口数量、年龄、性角色和体质指数四个方面对比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趋势。(1)人口数量方面:男同性恋人口在空间分布不均衡且程度、人口相对优势和人口集聚程度上均高于中国城市人口,但总体趋势有所下降。人口重心向南迁移,且速度高于中国城市人口,男同性恋人口沿着东北—西南方向为分布主轴,与城市人口分布方向一致,但两者空间格局方向偏差表现为增大趋势,空间集聚模式以中国西部地区低低聚集为主,其他空间集聚模式零星分布。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格局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因素影响,交通发展水平和互联网发展水平是影响其空间分异格局的主要因素,教育水平因素在交互检测中的对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格局影响作用十分明显。(2)年龄方面:男同性恋以“80后”数量居多,且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聚集趋势,“95后”重心变动最为剧烈,“80后”重心变动最小,空间变动范围呈现“95后”>“90后”>“70后”>“70前”>“80后”的特点,空间相关性上表现为大龄男同性恋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而年龄较小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3)性角色方面:”0.5”角色占比最高,“其他”性角色占比最小,“1”性角色占比有下降趋势,“0”性角色逐年增加,各性角色有向“0”性角色转变的趋势。2012和2013年不同性角色间空间相关性最显著,“0”性角色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加,其余三种空间相关性变化不大。(4)体质指数(BMI)方面:总体上体质指数呈现“体重正常基本稳定,超重、肥胖趋势明显”的特征,男同性恋BMI普遍低于我国男性BMI。性角色上表现为“1”角色“体重正常”,“0”性角色“体重过低”;职业方面表现为单位负责人职业肥胖比重占比高增速快;空间分布方面表现为华北地区BMI增速快,西部地区BMI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空间自相关方面表现为“超重”等级和“肥胖”等级空间自相关程度相对较高,但有逐渐减弱趋势,“体重过低”等级空间关联不显著,“体重正常”等级空间关联变化不大。3.省级尺度下的人口迁移特征和格局演变(1)中国男同性恋人口省际迁移特征明显。年龄以青少年为主;不同性角色人口迁移占比总体呈现“0.5”>“0”>“1”>“其他”的格局;婚姻状态以单身未婚为主,离异比例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学生和自由职业者。迁移网络结构特征为:网络图密度先升后降,迁移联系紧密程度减弱,以东部沿海地区和四川为主,西部地区迁移较少,且迁移出度和入度呈高度正相关,迁移具有小世界网络特性。(2)中国男同性恋人口迁移空间分异格局显著。省级迁移尺度上主要以省际迁移为主,省内迁移为辅;区位熵方面,迁入区位熵较高的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省份,迁出区位熵较高的集中在新疆及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二者在空间上表现为互补关系,且圈层结构较为明显;迁移重心总体向南,且男同性恋人口迁出重心相较于迁入重心更偏南,说明我国男同性恋人口迁移分布不均衡。(3)男同性恋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演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快速发展为同性恋群体提供了网络社交空间,加快了男同性恋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同性恋亚文化传播,为男同性恋人口迁移奠定了基础。同时,传统婚姻压力和同性恋亚文化地区引力形成的“推拉力”为男同性恋人口迁移提供了独特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