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传统的中医舌诊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结果的相关性,从中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舌象变化与颈动脉超声改变的关系。将中医诊断的舌诊与现代医学的物理检查的客观指标相结合,使通过舌诊得出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病机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从而为舌诊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认识疾病病邪性质、了解病邪深浅、评估愈后状况提供依据,还可以成为通过舌象的诊察初步判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改变程度的参考资料。方法: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75例,并记录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部动脉内中膜限局性增厚伴斑块形成组(A组)、颈部动脉内中膜限局性增厚组(B组)、颈部动脉斑块形成组(C组)、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未见异常组(D组)。采用现场判断及拍照记录患者舌象。分析颈动脉超声改变与舌象的相关性。所有数据采取X~2检验、秩和检验及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计算,并用SPSS19.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177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改变中,颈部动脉内中膜限局性增厚伴斑块形成组1183例,所占比例最高;A组、C组患者证型相近,均趋向于气虚血瘀证和痰热腑实证;B组患者证型分布相对典型,最多见于风痰阻络证,占比57.20%;D组患者趋向于风痰阻络证和气虚血瘀证多见。2各舌象内容在每组中所占比率不同:2.1.颈部动脉内中膜限局性增厚伴斑块形成组的舌质主要是暗红舌的舌色,占42.0%,齿痕舌的舌形,占40.7%,歪斜舌出现频率最高,占47.5%;舌苔的苔质主要是腻苔(42.3%)、苔色是白苔(50.5%);舌下络脉以Ⅱ度、Ⅰ度改变明显,分别是39.3%、35.4%。2.2.颈部动脉内中膜限局性增厚组的舌质的舌色以淡红舌多见,占43.6%,舌形以嫩舌多见,占45.5%,舌态以强硬舌多见,占55.3%;舌苔的苔质主要见于腻苔(43.6%)、苔色是白苔(44.0%);舌下络脉以Ⅰ度改变显著,占比43.4%。2.3.颈部动脉斑块形成组的舌质以舌色是暗红舌居多,占41.6%,舌形以齿痕舌居多,占44.3%,舌态多见强硬舌,占54.6%;舌苔的苔质以薄苔占36.8%、黄苔苔色占51.2%多见;舌下络脉以Ⅱ度改变显著,占比61.5%。2.4.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未见异常组的舌质的舌色以红舌出现频率最高,占47.7%,舌形以齿痕舌出现频率最高,占38.6%,舌态以强硬舌出现频率最高,占40.9%;舌苔多见于薄苔的苔质,占47.7%,白苔的苔色,占52.3%;舌下络脉以Ⅰ度改变居多,占比43.2%。3各组间两两比较,除颈部动脉内中膜限局性增厚组跟颈部动脉斑块形成组两组的舌色比较P=0.142>0.05,两组舌色无差异;其余组别之间两两比较均是P<0.05,有明显差异。4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超声改变组间因素(舌色:F=1097.459,P=0.000<0.05、舌形:F=3346.622,P=0.000<0.05、舌态:F=1677.858,P=0.000<0.05、苔质:F=2011.239,P=0.000<0.05、苔色:F=1813.522,P=0.000<0.05、舌下络脉:F=9898.116,P=0.000<0.05),说明A组、B组、C组、D组四组舌象有差异,说明颈动脉超声改变不同,各组舌象也不同;舌象内容区组间因素(舌色:F=879.684,P=0.000<0.05、舌形:F=1163.930,P=0.000<0.05、舌态:F=1005.980,P=0.000<0.05、苔质:F=618.190,P=0.000<0.05、苔色:F=1237.708,P=0.000<0.05、舌下络脉:F=5302.134,P=0.000<0.05),以上结果说明各舌象区组因素对舌象比率有影响。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改变不同,其舌象表现特点不同。2颈部动脉内中膜限局性增厚伴斑块形成的患者的舌象大部分表现为“歪斜暗红舌边有齿痕,苔白腻”,其证型多见于痰热腑实证和气虚血瘀证;颈部动脉内中膜限局性增厚的患者的舌象大部分表现为“强硬嫩淡红舌,苔白腻”,其证型多见于风痰阻络证;颈部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的舌象大部分表现为“强硬暗红舌边有齿痕,苔薄黄”,其证型多见于痰热腑实证和气虚血瘀证;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未见异常的患者的舌象大部分表现为“强硬红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其证型多见于风痰阻络证和气虚血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