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3月4日英法在法国的敦刻尔克签订了《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又称《敦刻尔克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英国修正了在和平时期不在欧洲大陆承担义务的传统政策,在战后英国外交史上具有很重要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敦刻尔克条约的缘起及相应时期英国外交政策变化状况并尝试对敦刻尔克条约的战略意图做出评估。 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着重介绍了二战后期英国对于战后欧洲安全秩序的考虑、英法同盟条约的提出及其阻碍。1944年夏天,艾登领导下的外交部提出了西欧联合的思想,主张战后在西欧建立由英国领导下的以英法联盟为基础的西方集团,以分担英国遏制德国的负担并且提升英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然而首相丘吉尔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虚弱的西欧不会给英国带来什么帮助而只能成为英国的负担,他比较看重英美特殊关系并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来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同时出于维持战后欧洲均势的考虑丘吉尔赞同与法国结盟,认为重新强大的法国将是战后遏制德国避免苏联在欧洲一枝独秀的一颗重要棋子。不过来自戴高乐的巨大阻力使丘吉尔屡遭碰壁并且直至保守党下台时英法同盟关系也没有丝毫的进展。 第二章详细分析了贝文上台后提出的以英法合作为核心、建立西欧联盟的“宏伟计划”的背景、实施状况。“宏伟计划”的目的是希望恢复英国经济,借助西欧联盟,建立独立于美苏的“第三种力量”。然而在苏联对于西欧集团的猛烈攻击下,出于维护战后三大国合作的原则,贝文将对西欧联合的追求由明处移到了暗处,表面上只追求以遏制德国为目的的英法同盟,以避免刺激苏联,并在1946年初解决了英法两国在利凡特地区的矛盾,不过两国在鲁尔处置上的分歧仍旧严重阻碍着英法同盟条约的缔结。 第三章论述了1946年间随着形势的发展,英国对于英法同盟战略意图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表现。1945年底1946年初苏联的一系列行为加深了英国外交部的猜疑。1946年初英国外交部展开了对于战后苏联意图和长期政策的大讨论,之后出于推行均势政策的需要,英国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对于苏联的制衡。此外,1946年1月戴高乐的辞职对于英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英国外交部眼中法国不再能够扮演大国的角色,因而对于英法同盟条约追求的目的也由西欧联合的重要基础转变成出于均势政策维护自由主义制度的考虑而采取的对法国亲西方势力支持的一项手段。由于英占区日益凋敝的经济和德国在欧洲的关键地位,从1946年3月起英国的外交政策重心逐渐从法国转向了德国,在194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一方面在经济上投入巨额资金援助英占区,维持英占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伙同美国加强了同苏联在德国的争夺以防止西占区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这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英美占区在1947年初的合并和后来德国的分裂。在1946年下半年,经济上的困难迫使英国同法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小规模的合作与交流,不过出于对法国共产党的忌惮,在政治军事领域则没有进行任何的交流与合作,在1946年底缔结英法同盟条约看起来似乎已变得遥遥无期。 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敦刻尔克条约签订的背景并对敦刻尔克条约的战略意图做了评价。1946年底法国社会党人勃鲁姆的短暂执政和此时蔓延西欧的经济危机为英法结盟带来了新的契机。出于稳定法国政局和对亲英的社会党人表示支持的需要,艾德礼与贝文决定与法国缔结同盟条约,这对自身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英帝国来说是所能提供给法国的最廉价的东西。条约在法国看来尽管未能解决鲁尔问题,但使两国能够在更友好的氛围中本着相互谅解的精神为别的问题例如英国的经济援助等问题的解决铺平道路;对英国来说《敦刻尔克条约》标志着她修正了在和乎时期不在欧洲大陆承担义务的传统上的一贯政策,同时条约也是英国在战后初期推行均势外交政策的产物。英法同盟条约的战略意图有:支持法国的亲英势力;推行均势政策,制衡苏联;解决英国、法国甚至西欧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