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品差异化在经济学的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汽车市场是一个高度差异化的耐用产品。当前我国SUV市场正在经历由高速增长到衰退的趋势,从2017年销量达到最大值后,2018-2019年连续两年销量持续下滑。这一现象表明如今SUV产量增加对消费的拉动效果减弱,市场需求结构受阻。从长期来看,产品质量的差异化才是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竞争策略。不同质量产品的需求不仅与产品质量特征有关,还取决于消费者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近几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具体表现为一二线城市和三四五线城市的整体市场增速以及对品牌和车型的具体需求出现显著的不同。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选择空间是不同的,如果市场上高收入群体的数量增加时,企业可能同时增加高低产品类别的质量水平,从而导致高收入群体的效用增加,产品需求增加;质量的增加可能导致低收入群体可选择的产品类别较少,从而导致低质量产品类别的需求减少,但这一现象并不是确定的,如果质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成本增加的比例,则该产品类别的需求量也将增加。为了研究消费者收入差距变化时,不同质量产品类别的需求份额的变化。本文结合理论模型推导和实证分析两种方法,探讨了当消费者收入差距变化时,企业质量水平的变化导致不同细分市场需求份额的变化。首先,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并在Motta(1993)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两阶段质量-价格的博弈过程,假设一个双寡头的垄断市场中,每个企业生产单一质量产品,同时假设企业的生产成本是规模报酬不变的,但成本是关于质量的二次函数。消费者的质量偏好系数均匀地分布在一个有限的区间(?)内,消费者的质量偏好与收入水平成正向关系,即收入水平越高,其质量偏好越高。代表性消费者的质量偏好参数的上限值θ增加了,表明高收入群体的相对收入上升,假设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保持不变,则消费者群体的收入差距增加了。高质量企业的成本高于低质量企业的生产成本,两个企业首先确定各自的产品质量,然后进行价格竞争。当市场中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时,市场均衡时两个生产高低两种质量的企业,他们都选择增加产品质量,且两个企业的质量差距也随着消费者收入差距的增大而增加,两个企业的市场份额都为正,但低质量企业由于增加了产品质量,使低收入消费者的产品种类相对减少,消费者效用降低,从而导致低质量企业市场份额减少,高质量企业由于增加产品质量范围,使消费者的效用提高,因此高质量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加。在实证研究中,本文以2018年SUV市场销量前30家企业在30地区的消费者需求量为研究对象,根据Berry(1994)提出的平均效用水平,将产品需求函数与消费者效用结合,并假设消费者未观察到的产品特征和个体特征服从极值分布,则建立产品市场份额与价格和产品特征的线性函数形式。利用面板OLS模型研究个体特征和产品特征对于不同差异化产品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消费者规模保持不变时,汽车质量特征排量的增加使该产品的市场份额下降,这说明排量的增加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量小于成本增加带来的负效用。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汽车质量特征功率的增加会导致产品需求增加,两者都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却对需求产生相反的作用。通过引入收入水平变量,发现其对产品需求的影响不明确,这说明了消费者收入的暂时变化不足以使消费者需求产生较明显的变动,而收入差距的变化对不同细分市场消费者需求产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变系数模型发现,当消费者收入差距变化时,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弹性不同。当高收入消费者数量增加,小型SUV市场的相对份额下降,中大型SUV市场份额增加;紧凑型和中型车市场由于市场产品种类较多,企业竞争激烈,同时还存在外部产品的竞压力,因此消费者收入差距的变化对该市场的需求影响不明显。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可以解释,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反而会增加市场上产品的质量范围,虽然这对低收入消费者是不利的,但消费者整体的质量水平提高了,从而推动了汽车行业的质量升级。因此,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消费者收入差距的变化,充分利用不同消费者群体的质量偏好特征,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实现产品的质量升级,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中等质量水平的产品类别,由于该市场主要为中等收入消费群体,企业产品种类较多,价格竞争激烈,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服务和技术创新竞争等非价格竞争策略来实现最大收益。当前汽车行业依靠规模经济的优势,增加市场份额的竞争策略已经减弱,从长期来看,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解决需求下降的方法之一。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与外资企业相互合作,以新技术开发为支撑,生产不同质量差异的产品类别,刺激消费者对更高质量产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