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大量学者针对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盈余管理的行为十分严重。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归纳,发现国内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探讨,基本都是从股票市场出发,并且大部分都是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如审计意见,董事会的规模、特征,股权结构等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事实上相比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在企业资金中所占的比例更大,但是却很少有文献探讨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对控制权理论、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等经典理论的分析,认为债务融资在公司中能够起到治理效果,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健康;同时在取得贷款和发行债券的过程中,由于债务契约的约束,又会诱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那么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债务融资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可以通过治理作用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抑制,还是基于资本市场和债务契约动机诱导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特征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2011-2013年沪深A股所有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盈余管理进行计量,通过描述性统计、Pe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研究债务融资规模、债务融资方式、债务融资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债务融资的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呈U型关系;在取得贷款和发行债券的过程中,企业存在盈余管理动机,与贷款融资方式相比,债券融资方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更大;随着长期负债比例的增加,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也会增加,同时考虑到负债的来源不同,当银行贷款的比例增加时,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也会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盈余管理中的债务契约动机,但是当商业信用或债券融资比例增加时,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反而降低,说明在中国,供应商相比银行等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低,能够发挥更好的治理效果,同时债券由于受到公开市场的监督,也能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