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北岸碎波带仔稚鱼群聚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两者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特征,并探讨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渔业管理和生物保护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北岸碎波带设置12个站位点,于每月大潮期间使用小型拖网(1m×4m,网目1mm)采集仔稚鱼,总渔获14907尾,隶属于24科74种。长江口南支碎波带采集到11066尾,隶属于11科40种。数量最多的为刀鲚(Coilia nasus),占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渔获数的64.44%。淡水性种类数和河口性种类数最多,分别为18种和17种,洄游性种类个体数最多(64.88%)。各发育阶段组成较为平均,弯曲期仔鱼稍多(33.32%)。杭州湾北岸碎波带采集到仔稚鱼841尾,隶属于23科59种。数量最多的为普氏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i),占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渔获数的39.91%。其次为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占21.82%。河口性种类数和个体数都最多(28种,77.09%),河口性种类数(28种)和海洋性种类数(15种)都明显多于长江口南支碎波带。后弯曲期仔鱼占了绝大多数(63.93%)。两水域间以及水域内各站点间的仔稚鱼种类数和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月份间仔稚鱼种类数和密度差异显著(P<0.05),其变化与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盐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发现,盐度是决定两水域仔稚鱼群聚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底质和地形对仔稚鱼在两水域内各站点间的分布有影响,长江口沙质底的站点和和杭州湾湾状地形的站点仔稚鱼丰度较高。IndVal方法将12个站点确定为两组,同时得到长江口代表种9种,杭州湾代表种16种。对代表种时空分布的分析表明,在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既存在利用碎波带作为保育场的种类,也存在短暂滞留碎波带的种类,还有少量全年都在碎波带栖息的种类,而杭州湾北岸碎波带则没有全年出现的种类。结果还表明共有种分别对两水域碎波带的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别。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仔稚鱼的多样性明显高于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水域。两水域间的βw=0.664,Bary-Curtis相异性指数高达0.925,说明两者的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月份间的βw变化幅度大,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的仔稚鱼大约在3-5月间开始大量出现,在10-11月基本离开碎波带,因此月份间的βw变化趋势呈现出双峰型曲线形式。河口性种类和淡水性种类的多样性高于海洋性种类和洄游性种类。几个种类的数量占了总渔获的大多数,导致Hα随α趋于无穷大而急剧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