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阐释学理论为理论框架,以梁实秋、朱生豪以及卞之琳三个中译本的《麦克白》为语料,探寻这三位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译,包括无意误译以及有意误译,并从阐释学角度探寻在翻译过程中何以出现如此误译的原因。首先,笔者回顾了国外国内对于阐释学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回顾了误译研究,明确什么是误译,误译有哪些类别,前人采取了什么样的理论视角研究误译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误译的出现;另外,本文也回顾了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特别是对《麦克白》的译本的误译研究,并且综述了梁实秋、朱生豪、卞之琳三位译者翻译莎剧的风格和特色。然后,本文详细阐述了阐释学这一理论基础,包括它的起源和发展,阐释学与翻译的关系,以及阐释学的代表人物和其理论主张,比如伽达默尔和他的的核心概念“理解的历史性”,“前理解”与“视域融合”。最后,笔者仔细研读梁实秋,朱生豪和卞之琳三个版本的《麦克白》,找出三位译者出现的误译,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其误译的原因。研究表明,阐释学同翻译理论的结合避开了传统翻译理论所体现的原作者中心论,突出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梁,朱,卞三译本中的无意误译主要由译者的误解和目标语言文本的时间变化导致,译本中的有意误译是受到了梁、朱、卞三位译者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译者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及译者的诗学观影响。总而言之,三位翻译家在《麦克白》译本中出现的误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体现了莎剧译者的诗性忠实翻译原则,也是认知发展的必经之路。笔者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此类研究和《麦克白》的译文分析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