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阐释学角度研究《麦克白》中译本中的误译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ack88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阐释学理论为理论框架,以梁实秋、朱生豪以及卞之琳三个中译本的《麦克白》为语料,探寻这三位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译,包括无意误译以及有意误译,并从阐释学角度探寻在翻译过程中何以出现如此误译的原因。首先,笔者回顾了国外国内对于阐释学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回顾了误译研究,明确什么是误译,误译有哪些类别,前人采取了什么样的理论视角研究误译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误译的出现;另外,本文也回顾了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特别是对《麦克白》的译本的误译研究,并且综述了梁实秋、朱生豪、卞之琳三位译者翻译莎剧的风格和特色。然后,本文详细阐述了阐释学这一理论基础,包括它的起源和发展,阐释学与翻译的关系,以及阐释学的代表人物和其理论主张,比如伽达默尔和他的的核心概念“理解的历史性”,“前理解”与“视域融合”。最后,笔者仔细研读梁实秋,朱生豪和卞之琳三个版本的《麦克白》,找出三位译者出现的误译,从阐释学的角度分析其误译的原因。研究表明,阐释学同翻译理论的结合避开了传统翻译理论所体现的原作者中心论,突出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梁,朱,卞三译本中的无意误译主要由译者的误解和目标语言文本的时间变化导致,译本中的有意误译是受到了梁、朱、卞三位译者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译者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及译者的诗学观影响。总而言之,三位翻译家在《麦克白》译本中出现的误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体现了莎剧译者的诗性忠实翻译原则,也是认知发展的必经之路。笔者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此类研究和《麦克白》的译文分析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
其他文献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活动、社会行为,而伦理是用来衡量人类行为的标尺,所以无论何种行为的翻译都会受到伦理的制约。在翻译伦理学研究的热潮中,最具代表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而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发展中省份”——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位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脱离其他国家而存在。近年来,随着中日交流的不断深入发展,大量日文书籍被介绍到中国。标题是文章
本报告是关于中国著名童话作家杨红樱所著的儿童童话《亲爱的笨笨猪》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报告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对翻译作品的实践报告(报告书)。第二,翻译作品译文全文
动词在日语语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日语的动词分类,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在动词的诸多分类当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分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另外,日语自
称赞是对对方表示肯定评价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而应答行为是对称赞行为的呼应,由两者间的话轮转换构成。“称赞—应答”言语行为的两者之间相互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