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生活不仅仅是愉悦,而且要有意义,也即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许多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及自杀意念的出现都与生命意义感的缺失有关,此外,生命意义感能显著预测个体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及应对方式。中学生正值人格整合及学习发展的关键期,因此以此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生命意义感现状并探索有效提升的路径具有极大的理论及实践价值。感恩作为一种被高度认可的积极人格品质,其和生命意义感可能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个体的生命是由父母给予的,因此珍惜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父母最基本的感恩;另一方面,感恩的个体善于欣赏与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因此更容易感受到存在的价值。那么感恩真的能够提高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吗?其具体作用机制又如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通过对450名在校中学生的调查,系统考察了青少年的感恩、基本心理需要、生命意义感及其各维度的特点,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接着分析了感恩、基本心理需要、生命意义感三者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关系,并对基本心理需要在感恩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恩意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生命意义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三者均在部分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中学生的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生命意义感的总分之间两两相关显著,各维度之间也呈现显著正相关。(3)中学生的感恩水平能够预测其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及生命意义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可以预测生命意义感。(4)总体而言,基本心理需要在感恩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