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疾人受到各类因素的约束,一般被社会视为定义为自主能力较弱群体,所以无法同健全个体享受同等的社会资源以及就业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其获取生存基本经济保障的机会。由于外在的生理缺陷还会伴随心理敏感的表现,又缺少交流疏解的窗口,从而会导致心理压力的堆积。肢体残疾青年还具备身心矛盾冲突的特性,所以不加以干预就极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近年以来,国家关于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各类文件也在各大重要会议被多次讨论和补充,社会机制也将在残疾人的教育、就业、以及医疗保障方面实习福利倾斜。这都属于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的实务方面,我国学者也有意识要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但对于残疾人情绪调节方面的研究却还尚未得到重视。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残疾青年消极情绪问题的具体方法及其成效。基于此,本文通过个案介入的方式,以情绪调节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支撑,运用文献研究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参与观察法以及量表法来收集数据,探索解决肢体残疾青年的消极情绪,提升他们面对逆境的心理重塑能力。主要围绕本次个案工作的介入展开。本个案间隔10天进行一次服务,总历时3个月。在准备阶段,收集个案相关信息,并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在情绪疏导阶段,以直接治疗技巧为主,引导案主正确认识自我,纠正关于情绪和行为的偏差。在关系调整以及构建社会支持阶段,以间接治疗为主,调整案主家庭互动关系,使其获得情感性支持。并提升社会支持网络。最后,评估案主的改变和对服务的满意度,巩固前期服务成效。本研究通过具体案例,借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分析案主的心理社会环境,探讨案主小K所存在的消极情绪以及产生该情绪的因素,由问题设计介入的解决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介入服务,帮助案主正视非理性信念,并对自我重新认知。进而积极面对困境,恢复正常社会功能。该个案对于帮助残疾人群体解决消极情绪困扰具有较为深刻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