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神经功能修复是缺血性脑卒中急需攻克的科学难题。脑缺血后神经修复与神经重塑、神经再生和血管生成关系密切。锌作为脑内含量丰富的微量元素,在脑缺血后由受损神经元的突触囊泡释放,对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均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于锌在脑缺血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期,在脑缺血修复期的作用尚不明确。脑缺血修复期通过血管新生增加缺血部位血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星形胶质细胞HIF-1α/VEGF信号通路是血管生成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神经功能修复是缺血性脑卒中急需攻克的科学难题。脑缺血后神经修复与神经重塑、神经再生和血管生成关系密切。锌作为脑内含量丰富的微量元素,在脑缺血后由受损神经元的突触囊泡释放,对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均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于锌在脑缺血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期,在脑缺血修复期的作用尚不明确。脑缺血修复期通过血管新生增加缺血部位血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星形胶质细胞HIF-1α/VEGF信号通路是血管生成的主要通路,因此,本课题旨在确定锌在脑缺血修复期通过星形胶质细胞HIF-1α/VEGF通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方法本课题选用雄性成年Spregue-Dawley(SD)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具体实验分组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CAO)、锌治疗组(MCAO+Zn),每种处理方式的大鼠均选取缺血2 h后再灌注14 d、21 d、28 d三个时间点。锌治疗组采取Zn Cl2(10mg/kg)连续腹腔注射,分别从缺血后7 d至14 d、21 d、28 d结束。脑皮质宽度指数实验、粘贴物移除实验、前肢踩空实验以及旷场实验评估锌对缺血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锌离子在脑内变化,并观察锌与不同类型神经细胞共定位情况。通过细胞增殖标记物(BrdU)检测锌处理后大鼠脑缺血修复期血管新生及神经再生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锌处理后大鼠脑组织中GFAP、VEGF-A、HIF-1α以及VEGF-R2的蛋白表达水平。在通路验证方面,应用细胞氧-糖剥夺(OGD)刺激模型,给予星形胶质细胞SYP-5(HIF-1α抑制剂)处理,利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经SYP-5处理后VEGF-A、HIF-1α蛋白表达水平。实验数据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s±SD)表示,P<0.05视为差异显著。结果在本研究中,采用脑皮质宽度指数,粘贴物移除实验,前肢踩空实验以及旷场实验评估大鼠脑损伤程度。发现在大鼠脑缺血修复期,给予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脑缺血引起的脑萎缩,同时大鼠的神经功能学评分也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以上结果确定了锌能够促进大鼠脑缺血修复期的神经功能修复。随后,本研究对脑梗死周边区的脑组织不同细胞与锌离子探针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在脑缺血梗死周边区锌与神经元仅有少量的共定位,大部分锌与星形胶质细胞有明确的共定位,这一结果提示锌可能是通过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来参与脑缺血修复期的神经修复。因此本研究通过在体BrdU增殖实验进一步验证了锌对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发现锌处理后GFAP/BrdU阳性细胞数和CD31/BrdU的阳性细胞数都较模型组显著增多,而模型组与给锌组均未检测到Neu N/BrdU阳性细胞。这些结果表明锌能够促进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殖及修复期的血管新生。为进一步确定锌通过星形胶质细胞促进脑缺血后神经恢复的作用机制,我们首先通过体外实验验证星形胶质细胞HIF-1α/VEGF信号通路。在体内实验中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与MCAO模型组对比,给予锌治疗可以增加星形胶质细胞中HIF-1α、VEGF-A和VEGF-R2的蛋白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锌可以促进大鼠脑缺血修复期血管新生,并通过星形胶质细胞HIF-1α/VEGF信号通路起到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结论综上,本研究的实验数据表明,在大鼠脑缺血修复期给予锌治疗可以减轻因脑缺血引起的脑萎缩,并能够改善大鼠脑缺血修复期的神经功能缺损。同时,本研究阐明了锌在脑缺血修复期神经修复的相关机制,锌通过星形胶质细胞HIF-1α/VEGF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进而促进神经功能修复。本研究丰富了锌在脑缺血后修复期的神经保护作用,同时也为锌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干预靶点提供基础实验的研究证据。
其他文献
目的β-1,3-半乳糖基转移酶2(β-1,3-galactosyltransferase 2,B3galt2)在脑缺血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研究B3galt2在脑缺血损伤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探究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方法将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1小时后再灌注24小时或7天,MCAO1小时后鼻腔滴入0.01μg/kg,0.02
目的探讨Motesanib联合EZH2抑制剂GSK126,对肝癌Huh7和Hep G2细胞体外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相关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将不同浓度的多激酶抑制剂Motesanib分别作用于肝癌Huh7和Hep G2细胞,应用CCK8实验检测Motesanib对肝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肝癌Huh7和Hep G2细胞EZH2、p-EZH2蛋白的表达水平。第二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双氯芬酸的使用可以导致急性肝损伤,但其相关免疫学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初步探讨中性粒细胞以及相关炎性因子在双氯芬酸(diclofenac DICF)诱导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双氯芬酸诱导急性肝损伤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25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双氯芬酸以50 mg/kg剂量给予4-6周的昆明小鼠腹腔注射后,分别在注射后的0 h,6 h,12 h,24 h,48 h
目的本试验旨在初步探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HPO axis)差异表达基因在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ic,NCG)调节大骨鸡产蛋性能的作用机制。在明确不同日粮水平NCG影响大骨鸡开产和产蛋率等产蛋性能的基础上,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HPO轴在3个组织中基因表达谱差异,
目的肝纤维化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健康问题,可由多种慢性肝损伤诱发,包括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病、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肝损伤诱导肝脏炎症和肝脏伤口愈合过程失调,从而导致纤维化,晚期肝纤维化会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门脉高压。肝纤维化的特征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和纤维瘢痕形成,纤维瘢痕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会破坏肝脏正常机构,
目的明确TRIM24蛋白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调控TRIM24蛋白在ACHN和A498肾癌细胞系中的表达,解析TRIM24蛋白对肾癌细胞生物学功能表型的影响,为肾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癌和癌旁组织中TRIM24蛋白的表达水平,明确二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采用卡方检验显示蛋白质表达与各种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单因素和多因
目的为深入研究中蜂囊状幼虫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对蛋白翻译调控功能及其病毒各个蛋白对3’UTR调控作用的影响,通过绿色荧光报告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研究了CSBV-LN株UTR对蛋白翻译调控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
目的泛素特异性肽酶10(USP10)是去泛素化酶(DUBs)家族的主要成员,USP10可以对细胞质中多种底物蛋白质去泛素化,从而维持细胞功能,调节细胞过程,在炎症反应和DNA损伤应答中影响深远。由于USP10底物丰富多样,其通过逆转泛素-蛋白酶体的降解,在抑制或促进癌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已经发现USP10参与了多种肿瘤进展。然而,泛癌中USP10表达模式、预后价值及其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之间的
目的检测并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NK细胞及其两个亚群上CD49a与IFN-γ的表达,分析CD49a阳性NK细胞IFN-γ的表达情况。体外实验检测RA患者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在IFN-γ刺激后,炎性趋化因子CCL-5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基因表达水平。探究外周血中CD
本文通过对现有质量管理工具的实际使用与研究,发现目前质量管理工具的短板与不足,并根据自身学习和工作经验,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军工企业完善质量问题解决的三维发散模型。该模型在应对军工产品制造小批量、多品种、跨度大、周期长等特征产生的现状时,有效地解决了质量管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不完善以及优先级不明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