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是一部举世闻名,描述中国近代清朝末年社会全景图的英文小说。它自创作以来就备受中外读者的青睐,被众多评论家誉为中国的史诗。这本小说涉及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局限词如关于衣服,传统风俗,食物,住宅,信仰等等。值得关注的是林语堂先生创作英文版《京华烟云》的过程本身就是翻译的过程。文化局限词产生于特定的文化,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翻译时文化局限词的转换须仔细研究。本文借助尤金·奈达对文化局限词的五种分类对《京华烟云》中篇中所涉及的文化局限词进行总结分析,不仅了解作者对各类文化局限词翻译转换,同时也使读者对中国近代清朝末年文化有了较为深入彻底的了解。作者通过对抽取的典型例子分析研究,发现文化局限词转换主要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式策略。异化法让读者更贴近原文,让读者向原文靠拢,尽量保留原文特色,保存和反应了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展现中国近代清朝末年典型文化,让读者了解异国情调,而归化以读者为目标,采取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反映原文的内容。尽管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这篇作品涵盖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但本文是通过关注文化局限词中文到英文的思维转换过程和方式,从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角度体会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贡献。研究发现,对于外国人理解困难的文化局限词转换主要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式。作者通过对抽取的典型例子分析研究,发现翻译转化既保留中国清朝末年传统文化特色,又让外国人易理解。这种原则符合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宗旨。文化移情主要是指交流者的心理过程,交流中交际者要注意思考对方的情感和想法,同时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尊重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种族主义。因此,文化移情尤为重要。文化移情还包括理解和同情的能力。同时,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中西交际双方的共同目标。因此,通过分析文化局限词翻译转换过程及其意义,人们可以对文化移情概念和价值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帮助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