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既往研究表明中国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率较低,随着指南的推广,心房颤动管理意识和水平有所提高,抗凝治疗状况可能也随之提升。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治疗的应用现状和时间变化趋势。方法: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医院注册研究,研究共纳入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20家三级医院和12家非三级医院。自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已注册11496名心房颤动患者。本研究应用该数据库,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分析口服抗凝治疗的应用现状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77名符合条件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在CHA2DS2-VASc评分≥2,=1和=0的患者中口服抗凝治疗应用率分别为36.5%(2268/6210),28.5%(333/1168)和21.4%(128/599)。多因素分析表明在有抗凝治疗适应症的患者中持续性房颤、既往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栓塞、糖尿病、高体重指数和三级医院是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正面影响因素;相反,高龄、既往出血、高脂血症和明确冠心病则是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负面影响因素。以每六个月为一个横断面,在CHADS2评分≥2和CHA2DS2-VASc评分≥2的患者中,口服抗凝治疗的应用率从2011年的31.3%和30.2%分别增加至64.5%和57.7%。但是,不同医院的口服抗凝治疗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治疗率最近几年有明显提升,但在CHA2DS2-VASc评分≥2的患者中,抗凝率仍只有36.5%,而且不同医院的治疗差异明显。需要继续推广教育,提高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率,预防脑卒中。背景:关于中国心房颤动患者栓塞和出血住院花费的数据非常缺乏,这些数据对新治疗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医保政策、医疗服务计划制定等至关重要。目的:分析中国心房颤动患者栓塞和出血的住院花费及相关因素方法:在北京有代表性的7家三级医院和3家非三级医院,通过回顾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纳入2009年12月至2014年10月因缺血性脑卒中(IS)、短暂脑缺血发作(TIA)、颅内出血(ICH)和严重消化道出血(MGB)住院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资料以及住院花费数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2名栓塞患者(292名IS,20名TIA)和143名出血患者(92名ICH,51名MGB)。IS、TIA、ICH和MGB患者住院花费的中位数分别为17857元、16589元、27924元和18196元。住院花费中药物费用所占比例最高,在不同组中占33.4%~36.1%。在栓塞患者中,住院花费与医院级别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度相关,在ICH患者中,住院花费的影响因素则包括医院级别、住院前应用华法林治疗和既往脑卒中住院。结论:鉴于不断升高的心房颤动患病率,心房颤动相关栓塞和出血事件对中国医疗体系造成非常大的经济负担。提高心房颤动管理水平,预防并发症,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