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

被引量 : 25次 | 上传用户:nkxr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事的是宗教学与绘画艺术跨学科研究,侧重点是道教哲学思想和道教神仙信仰对明清文人画理论、绘画题材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明清阶段的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不论是绘画理论,还是表现技法都达到了繁荣和完善,虽然此时道教走向衰落,但它两千余年发展形成的理论思想和神仙信仰已根深在古代文人画家的观念之中,同时也体现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传统绘画艺术的本体。宇宙本体之道体现于绘画中就是画道,绘画之道统摄着画理与画法,反映在文人画的创作思想、技法形式、图式语言、审美观念中。道教的根本信仰是对“道”的信仰,而讲求得道成仙,是道教的基本内容,也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说神仙是道的意象化。明清文人画同样讲究意象,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道教主张人通过修炼各种道术能使神与“道”合,即为得道。道教的形、气、神理论直接演绎出文人画形神理论和气韵理论的提出。得道成神仙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即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修道思想是道教不同于其它宗教教义的显著特征。道教信奉的神仙,不同于一般的鬼神,不是生活在冥冥之中的精灵,而是现实生活中生命个体的无限延伸与升华。道教神仙最大的特点;一是能长生久视,二是逍遥自在,神通广大。因此道教的神仙信仰及神仙世界和众多的神仙人物传说故事,给予文人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和艺术营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明清文人画中的神仙内容构筑了中国美术史瑰丽的一章,至今留下不少传世作品。所以,本论文从道教神仙传说视角对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作品进行条分缕析的研究、诠释。洞天福地是神仙居住的家园,神山圣水虚无飘渺的仙境,正是明清文人画家追求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意境,神仙栖息的家园也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文人山水画表现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其形成来源于道教山水观,山水既有神灵崇拜一面,也有审美而隐逸的一面。“山水”历来对于文人极具重要意义,无论是适性畅神、澄怀观道或实现自我等皆需要大自然山水。因道教思想的神格化影响,加之文人对山光水色的向往与追求,“神仙”与“山水”在文人画表现上时常融于一炉。文人山水面不仅体现了文人审美观,更彰显了文人独善其身追求乐生、自由与创造的生命价值。可知即物而感,感物而画,是促使文人山水画具有道家隐逸思想、道教修仙情怀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儒、释、道三家为骨架,以儒为主,释道辅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佛教禅学从进入中土之时便大量吸收儒道思想尤其是道家道教文化,最终在唐代形成了禅宗,首先完成了“三教合一”,实现了其中国化的转型。其后,在宋代形成的理学,以儒为本而吸纳释道,使中国正统文化儒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教合一”。而至于金元之际,全真道的产生标志着道教“三教合一”的最终完成,他们宣扬道教、佛教、儒教“虽三分,道乃归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将儒家“穷理尽性”,佛教“顿悟圆通”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主张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从总体上看,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可以说是明清之际主要社会思潮。理学家谈禅,讲内丹;佛教徒论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道教徒讲明心见性,谈解脱,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一切均渗透到文人画的理论之中,反映到文人画家的思想信仰和行为举止上,渗透在文人画的创作题材和内容里。综述:主要论述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文人画范畴的阐释,从“文人画”的概念、文人画的沿革、文人画的题材概述了文人画总体脉络;由此说明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的关系;进一步论证道教的宗教哲学繁衍出文人画的理论学说、道教的神仙思想对文人画的影响。第二个方面,介绍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第一章:道教哲学思想与明清文人画的艺术精神;道家哲学思想是道教宗教思想的理论来源,历代道教学者对道论思想进行了发挥、阐述。“道”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画道是道的分蘖,画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文人画理论中的意象造型、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天人合一均与道教理论有着密切联系,这是本章研究的重点。是全论文的核心。第二章:明清文人画中神仙题材历史溯源:“神仙”是中国古人向往成为一种能够长生不死,并有一定神通的理想化实体。道教的核心信仰就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神仙”。道经中更有种种追求修道成仙的记载。在明清之前历代文人画中不乏优秀的“神仙”题材的作品。如:《洛神赋图》、《阆苑女仙图》、《王羲之玩鹅图》、《秋江渔隐图》、《九歌图》、《钟馗嫁妹图》、《老子图》、《庄子梦蝶图》你内部等等。道教中的神仙鬼魅传说成为文人画取之不尽的丰富营养。本节通过文人画具体作品形象直观的解读道教的神仙信仰、道教隐逸情怀、斋醮等教理教义。第三章:明清文人画中的神仙意蕴;成仙悟道是与中国艺术审美思维相通的。明清时期,文人画理论达到了完善、成熟,这一时期文人画中的人物画表现题材多为释道内容。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并且明清道教神仙谱系也已完善。从道与神仙的视角诠释文人画作品中的人物传说,把有关太上老君(老子)与“道”的阐述、西王母的异化与蟠桃盛宴、葛洪与修道炼丹、钟馗与鬼神文化、八仙与济世度人题材的文人画作品,以及其中蕴涵的道教文化作为本章研究的重点。第四章:明清文人山水画与道教情怀;道教的“道”之境界有如禅宗的“涅槃”境界和中国艺术的空灵意境,仙境与艺境都有自然流转的自由生机。它们的表现出于自然,对它们的感悟也出于自然。从道教山水观品文人山水画,从虚静之中解读明清文人山水画意境,从明清文人山水画意境之中感悟道教修仙炼道情怀。道教所讲的最高境界是“虚”、“空”、“无”。而文人画艺术思维无论创作或审美都把“虚”、“空”、“无”放在首位。这也是道教追求得道成仙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同样是中国文人画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传统文人画发展至明清,基本上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名词,而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更强调画家的文化修养,更强调道、释宗教理念意与境的融入。道教既注重世俗现实生活,又追求出世理想的仙境神界。因此,道教山水观与文人山水画就结下不解之缘。第五章:“三教合一”与明清文人画;中国哲学实际是儒、释、道三家的糅合。儒家入世的教化理论,道家出世的清净无为和佛教内悟的虚无超脱,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互济互补。中国历代文人始终受着这种混合型哲学思想的强烈影响,并总以自己的进退荣辱而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倾向其中某种成分。入则兼济天下,出则独善其身。入仕则为君为国,重功利教化,以儒家伦理为准则;处野则超尘出世,面向自然而内悟,以佛老教义为宗旨。儒、释、道三教文化对文人画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其经典思想深深辐射着文人画的绘画理论、审美趣味和创作主张,所以也就构成了明清文人画特有的图式语言。本章论述了从绘画作品看“三教合一”演变,和全真道三教合一思想对明清文人画家及其绘画作品的影响。结论:本论文是艺术与宗教跨学科研究,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是道教宗教信仰、道教理论对明清文人画绘画理论和表现题材、内容的影响及二者相互关系。本章节对全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作进一步总结说明。一、道教之道衍生出绘画之道的意象语言,二、神仙信仰在明清文人画中的注入,三、“三教合一”思想与明清文人画。明清两代是中国文人画理论和实践完善、成熟时期,从道教神仙视角研究文人画,探究中国文人画背后蕴涵的深层次的宗教意识,这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放松规制、引入竞争、产权私有已成为世界电信产业市场化改革的主导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电信产业仍维持政企合一的国有垄断经营模式,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使
随着认知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所进行的研究,已经将重点由评估学生成稿转向探索学生写作过程。从成果教学法到过程教学法的转变,改变了写作教
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一直是个争议性的话题,对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人们多将其归咎于把过多时间花于语言形式教学上,曾有位应用语言学家如此之说:我们英语没教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崛起,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以它的科学性,先进性,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简·奥斯汀的作品中初现了女性主义思想,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则是一位坚定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们在各自所处
燃料电池上游关键的四大材料是:双极板材料、催化剂材料、扩散层碳纤维纸(简称碳纸)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其中碳纸作为燃料电池电极中的气体扩散层材料,一是要有良好的导电性;二
随着零售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零售企业越来越关注企业的库存水平。降低库存,增加现金流,可以间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如何通过实用、高效的库存管理技术来建立竞争优势并赢得
在当代文化的实践进程中,“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终结”日益成为美学家关注和探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当代美学也几乎不再固守于对“美”和“艺术”本质问题的研究,而代
本论文主要从方言这一语言学视角来切入中国现代新诗,可概述为对方言入诗的诗学考察,重点在于论述方言与现代新诗的复杂关系。方言入诗作为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诗学
稳定的婚姻是建立美满家庭的基础,而家庭的繁荣又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充分体现,因此有效婚姻应该受到法律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