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我国于1999年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是制约植被建设的主要因子,同时退耕植被的种植对土壤水分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多年来已有众多学者分别研究了黄土高原各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作用,但大多数研究只针对某一地区或某一、两种因素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了更全面的研究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本论文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以众多学者的研究数据为基础,把黄土高原地区进行详细分区,整合各分区的退耕植被土壤水分数据,从降雨、植被类型、植被年限和植被密度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退耕植被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多年平均降雨量保持稳定、由南向北减少,降雨不均匀程度表现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空间上,土壤含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与多年平均降雨量空间分布规律一致;时间上,土壤含水量大小关系表现为10月>6月>9月>7月>8月。2.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关系表现为农地>荒地>苜蓿草地>灌木林和乔木林。因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根据当地降雨条件选择适宜的退耕植被。3.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退耕植被土壤含水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逐渐减小。因此在退耕植被过程中应控制好植被种植年限,避免因植被种植年限过高导致土壤水分被严重消耗。4.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退耕植被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各退耕植被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小。这是由于高密度植被生长需要更多的水分,在土层中的根系比低密度植被要多,吸收的土壤水分多,造成土壤水分的减小。因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气候条件选择合理的密度,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密度、高覆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