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补肾解毒通络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Wistar大鼠的发病情况、中枢神经系统(CNS)病理学改变及发病过程中血清白介素(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影响,探讨其对MS的影响及可能的免疫学机制,为寻求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有意义的基础实验依据。方法:(1)EAE模型的建立:采用豚鼠脊髓匀浆(GPSCH)、完全弗氏佐剂(CFA)、百日咳疫苗原浆液(PV)作抗原,致敏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急性EAE模型,观察免疫后大鼠的发病情况,记录每日体重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9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无干预)、佐剂组(CFA+PV+NS)、模型组(GPSCH+CFA+PV+NS)、中药高剂量组(EAE+60g/kg/d)、中药中剂量组(EAE+30g/kg/d)、中药低剂量组(EAE+15g/kg/d),每组各15只,自免疫当天起持续每日灌胃给药至实验终止。(3)各组动物临床体征观察:免疫当天起每日两次观察实验动物发病情况,以0.5天为单位记录大鼠发病的发病起始时间(潜伏期),并记录大鼠的发病数、体重及神经功能评分。(4)样本采集:采用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法于免疫后第14天(发病高峰期)和21天(发病缓解期)采取静脉血,分离出血清备测;心腔灌流后取脑、脊髓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用石蜡包埋、切片。(5)指标检测:苏木素-伊红(HE)法染色观察脑、脊髓病理学改变;ELISA法测定血清内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包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大鼠发病率、潜伏期、临床评分和体重变化:空白组及佐剂组无发病,补肾解毒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发病率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补肾解毒通络方中剂量组大鼠的平均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补肾解毒通络方高、中剂量组大鼠发病高峰期、发病缓解期的平均体重稍高于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补肾解毒通络方中剂量组大鼠发病高峰期、发病缓解期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2)组织病理学观察对比:空白组、佐剂组大鼠脑和脊髓未发现炎性病灶,模型组大鼠高峰期可见脑及脊髓实质内小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四周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形成“袖套”状改变。发病高峰期补肾解毒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CNS中炎性病灶数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中药高剂量组少于低剂量组(P<0.05),高、中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发病缓解期补肾解毒通络方高、中剂量组大鼠CNS中炎性病灶数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中药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高剂量组相比,中药低剂量组平均病灶数明显增多(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3)血清中IL-6、TGF-β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大鼠发病高峰期及缓解期血清中IL-6的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无明显差异;发病高峰期与模型组相比,各组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5),缓解期与模型组相比,除外中药低剂量组,其余各组大鼠发病缓解期IL-6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佐剂组、模型组和中药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的表达水平缓解期较高峰期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在发病高峰期,与空白组相比,佐剂组、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GF-β的表达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除外佐剂组,其余各组TGF-β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1);中药各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佐剂组相比,血清TGF-β含量均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发病缓解期:中药中剂量组血清TGF-β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联合应用豚鼠全脊髓匀浆液、完全福氏佐剂和百日咳疫苗原浆液的方法,能够成功诱导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发病率高。(2)补肾解毒通络方能明显降低急性EAE大鼠的发病率、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并能减轻EAE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保护大鼠神经功能。(3)补肾解毒通络方对于MS作用的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大鼠血清中IL-6的表达,或(和)上调TGF-β的表达,从而抑制Th17细胞生成,调节Th17细胞分化,达到抑制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4)补肾解毒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可能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