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犹太作家作品中的身份认同——试析拉法埃尔·瑟里希曼的《模范犹太人》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ove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在德国社会中依然生活着许多犹太人,他们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一部分逃亡至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在战争结束后,也同样选择了返回德国。这也注定了他们的后代必将面临在德国社会中的成长与身份问题。年轻一代的犹太人虽没有亲身经历大屠杀,但是他们深受父辈思想的熏陶与自己出身的影响,在德国社会中便极有可能陷入对自己身份寻找的困境。  犹太身份问题一直随着犹太民族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尤其是德国犹太人的身份问题。对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而言,身份寻找一直是他们面临的困境。本文借助Tajfel和Turner提出的社会身份认同理论对拉法埃尔·瑟里希曼的小说《模范犹太人》进行解读,探寻战后年轻一代犹太人在德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作者瑟里希曼本人也是幸存者的后代,他所塑造的小说主人公Moische Bernstein是年轻一代犹太人的典型代表,他的困惑与纠结正是他们那一辈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本文分为四部分,引言,理论,文本分析和结论。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通过分析主人公与犹太母亲,德国同事和德国女友之间的人际关系,探寻各个人物眼中的“模范犹太人”,以此来阐明主人公在德国社会中的身份寻找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新时代背景下,德国犹太人仍然处于身份困境中,身份寻找也始终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这个寻找过程或许永远也没有终点。
其他文献
学位
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该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毕业后走向社会必然要遇到的问题.笔者从当前形势出发,
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作品中既没有纷繁复杂的剧情,也没有晦涩深奥的空洞理论。有的只是最为平凡的平静安稳的日常生活。厨房、空气、水的声音等等。她对生活中这些细微之处的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语学习策略及策略培训已成为语言教学领域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也由最开始的探索性调查发展到较系统的、理论性的探讨和实证研究。
有关实际语言运用的研究表明,大部分语言具有惯用性特征。语料库语言学将词块这种特殊的惯用语推向研究前沿。它们是通过预先设定提取频点从语料库中检索出的具有较高复现率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发生了重大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影响着欧洲社会,同时在精神层面撼动着人类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美学理念。奥地利著名作家霍夫
  动机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二语习得及外语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大多致力于对学习动机在概念、类型划分和模式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尽管有关学习者
语言作为一种承载和传递人们思想感情的工具,与一定的社会存在和人类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语言往往由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