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在德国社会中依然生活着许多犹太人,他们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一部分逃亡至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在战争结束后,也同样选择了返回德国。这也注定了他们的后代必将面临在德国社会中的成长与身份问题。年轻一代的犹太人虽没有亲身经历大屠杀,但是他们深受父辈思想的熏陶与自己出身的影响,在德国社会中便极有可能陷入对自己身份寻找的困境。 犹太身份问题一直随着犹太民族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尤其是德国犹太人的身份问题。对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而言,身份寻找一直是他们面临的困境。本文借助Tajfel和Turner提出的社会身份认同理论对拉法埃尔·瑟里希曼的小说《模范犹太人》进行解读,探寻战后年轻一代犹太人在德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作者瑟里希曼本人也是幸存者的后代,他所塑造的小说主人公Moische Bernstein是年轻一代犹太人的典型代表,他的困惑与纠结正是他们那一辈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本文分为四部分,引言,理论,文本分析和结论。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通过分析主人公与犹太母亲,德国同事和德国女友之间的人际关系,探寻各个人物眼中的“模范犹太人”,以此来阐明主人公在德国社会中的身份寻找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新时代背景下,德国犹太人仍然处于身份困境中,身份寻找也始终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这个寻找过程或许永远也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