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子通量调控的电位型生物传感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技术由于具有仪器简单、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检测成本低、易于实现微型化等优点,在医学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分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伴随着聚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发现和低检出限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发展,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技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目前,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选择性离子载体的合成;(2)电中性分子的检测;(3)电极的微型化和阵列化;(4)离子通量的调控等。其中,如何利用穿越聚合物敏感膜的离子通量快速、灵敏地检测目标分析物是当前生命医学和环境科学中既新颖又极具吸引力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本论文对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离子通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成本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的电位型生物传感器。本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利用聚合物膜相向溶液相的离子通量,发展了测定胰蛋白酶活性和聚离子浓度的生物传感器;利用纳米通道调控从溶液相向膜相的离子通量,发展了电位型免疫传感器。具体内容如下:   1.基于电流调控底物释放的聚阳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胰蛋白酶。   在离子选择性电极离子通量可控释放的研究中,人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低电荷的无机离子,而对于多电荷的聚离子的研究很少涉及。本章研究了电流驱动聚阳离子可控释放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生物传感检测技术,采用宏命令控制计时电流法和计时电位法模式转换,成功实现了溶液中胰蛋白酶活性的无试剂化检测。其检测原理为:施加电流精确控制鱼精蛋白阳离子在电极膜表面的释放量,试样中的胰蛋白酶催化水解电极膜表面释放的鱼精蛋白,促使膜相中的鱼精蛋白与样品溶液中的钠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产生电极电位的变化,据此测定溶液中胰蛋白酶的活性。通过施加等同开路电位的恒电位,使电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界面的更新,实现电极的循环使用。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电流的脉冲幅度、脉冲宽度以及电极内充液中鱼精蛋白的浓度对电极响应性能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采用经鱼精蛋白活化的聚阳离子选择性电极,实现了胰蛋白酶的连续、可逆检测,线性范围为0.5-5 U mL-1,检出限达0.3 U mL-1。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以蛋白水解酶为标记物的电化学免疫分析提供新思路。   2.基于离子通量调控的聚阳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聚阴离子。   目前,聚离子选择性电极已成功用于肝素、鱼精蛋白以及软骨素等多种生物大分子的检测。然而,全血样品中高亲脂性的离子(如SCN-、Sal-等)会严重干扰聚离子的检测。本研究以常见的抗凝血药物肝素为研究对象,以二壬基萘磺酸为阳离子交换剂,发展了一种基于鱼精蛋白可控释放的聚阳离子选择性电极,实现了全血中肝素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其检测原理为:试样中的肝素与鱼精蛋白特异性结合,使膜表面渗出的鱼精蛋白浓度降低,导致膜相中的鱼精蛋白与溶液相中的钠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从而增加膜相中钠离子的活度,产生电极电位变化。由于低电荷的干扰离子(如SCN-,Sal-)与鱼精蛋白的静电作用较弱,不会引发此离子交换过程,因此不会产生电极电位变化。本文详细研究了亲脂性有机盐四(4-氯苯基)硼酸四(十二烷基)铵(ETH500)对电极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ETH500的加入能够提高电极对钠离子的选择性,进而提高电极的稳定性。在最佳条件下,电极对全血中肝素的检出限可达0.1 U mL-1,线性范围为0.4-2 U mL-1,血液中常见的亲脂性离子不干扰肝素的测定,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聚离子活化的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提供依据。   3.基于离子通量调控的聚阴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鱼精蛋白。   体外循环后精确控制鱼精蛋白用量对抗肝素,是预防鱼精蛋白中毒性反应的关键环节。然而,对于血液基体,一方面血液中存在高浓度的亲脂性离子(如血液中钾离子的浓度约为5 mM,血细胞中钾离子的浓度高达150 mM),另一方面传统的聚阳离子选择性电极膜相中含有阳离子位点,在这种情况下,钾离子很容易进入聚合物膜相而干扰鱼精蛋白阳离子的测定。基于上述鱼精蛋白活化的聚阳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成功运用于全血中肝素的检测,本章又开发了肝素活化的聚阴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成功实现了鱼精蛋白聚阳离子的检测,高浓度的钾离子不干扰测定。在最佳条件下,该电极对鱼精蛋白聚阳离子的检出限可达0.1μg mL-1,线性范围为0.5-10μg mL-1。   4.高灵敏高选择性电位型传感器检测肝素。   在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中,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常被用作离子载体掺杂于有机膜相中,而生物大分子被用作识别元素掺杂于电极膜中的研究还很少涉及。本章以鱼精蛋白-肝素体系为模型,构建了以鱼精蛋白作为分子识别元素的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成功实现了肝素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其检测原理为:将鱼精蛋白掺杂的电极膜浸入试样中,试样中的肝素诱导敏感膜内表面的鱼精蛋白扩散到溶液中并与其形成复合物。根据鲍林的电中性原理,膜相中多余的氯离子伴随着鱼精蛋白一同进入溶液相,使膜相中氯离子浓度降低,导致电极电位下降。在最佳膜组成条件下,在0.01-0.4 U mL-1浓度范围内,初始电位变化速率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0.005 U mL-1。血液中常见离子(如SCN-、Sal-等)不干扰肝素的测定。该研究为将具有高识别能力的生物大分子用于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离子载体提供新思路。   5.氧化铝纳米通道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纳米通道技术作为生物纳米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新的生长点,为生物组分的有效分离和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氧化铝纳米通道具有尺寸可控、易于修饰等优点,在生物物质分离与检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目前,氧化铝纳米通道检测技术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氧化铝纳米通道为载体,根据电流、电阻以及电容信号变化检测目标分析物,而根据电位信号的变化达到检测目的的研究还很少涉及。本章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了高度有序的氧化铝纳米通道,并以生物素-亲和素为模型,采用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传导电位信号,氧化铝纳米通道为识别载体,验证了该方法检测生物大分子的可行性。我们采用此种方法成功实现了亲和素的检测,检出限为0.05μgmL-1。为进一步开发纳米通道调控离子通量的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提供实验基础。   6.基于氧化铝纳米通道的电位型免疫传感器   为了进一步发展基于纳米通道的生物传感器,本章发展了基于氧化铝纳米通道的电位型免疫传感器。利用戊二醛交联法将羊抗人的IgG固定在氧化铝纳米通道内,抗原分子与固定在纳米通道表面的抗体分子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堵塞纳米通道,阻碍指示离子通过纳米通道到达电极膜界面,从而产生电极电位的变化。实验中我们采用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传导信号,借助宏命令控制计时电流法/计时电位法交替技术,监测离子通量的变化。由于纳米通道的功能化修饰很难在微观上实现均匀一致,因此所开发传感器的重现性、响应范围以及检出限,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其他文献
由于长期的二元化发展,导致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普遍落后于城市.为了防止出现贫富差距扩大、农村城市两极化的问题,一定要重视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对制度建设进行强化,加强
本文指出了单三角锁近似平差计算传统算法的局限性;提出利用虚拟附合导线的形式,解决单三角锁计算问题的新算法;给出了新算法的详细计算过程。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基础性工程,工程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施工技术及管理技术的创新,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力不断提高.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进
微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微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柱,FIB结合了精细加工技术和微分析技术,具有在亚微米线度上的微细加工和高分辨率成像的能力,使其成为TEM制样强有力的工具,以及作
目的 了解南平市预防接种服务门诊现状,为改善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和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南平市预防接种门诊资料.结果
在新时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推动行政事
2019年,中信重工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动能发展提档加速.中信重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定位愈加精准、方向愈加明确,通过厚植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加快推进的中信成像工业CT、
期刊
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其城市发展中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产生了深远的
随着近年来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吸光材料的吸光性能和光电转化效率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要获得良好的太阳能利用率必须使吸光材料的吸收光谱尽可
白鹤(Grus leucogeranus)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皮书中的极危种,是世界排名第三稀有的鹤类。目前对白鹤生境需求及栖息地保护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莫莫格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