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里森在各种场合屡屡提到音乐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形式并表达她希望创作出能在形式和作用上与黑人音乐相媲美的作品的愿望。本文以黑人音乐为切入点,探讨了莫里森的作品的特点:音乐与叙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本文以莫里森的三部代表作《所罗门之歌》,《爵士乐》及《宠儿》为例,解析了莫里森的作品在主题和结构上与黑人音乐的相似之处。第一章探讨了黑人音乐(尤其是爵士乐和蓝调)的特点,在黑人文化中音乐与语言的关联及莫里森作品中的音乐元素。第二章则探讨了莫里森作品中“半喜剧半悲剧”的蓝调主题:既有对“爱的缺失”(爱情,家庭之爱,群体之爱)的忧伤述说,对“文化及传统失落”的沉痛惋惜,又有着对美好光明前景的憧憬。这带着悲痛、哀愁和憧憬的主题,恰如“失望又带着希望”的蓝调所吟唱的故事,而莫里森也扮演了黑人群体中“蓝调歌手”的角色,以作品为歌声,来反映黑人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人们的遭遇;来唤起人们对黑人失落的文化和历史的重视;来鼓舞士气,激励人们振兴民族,重建黑人文化。第三章则从结构和技巧上来探讨莫里森作品与爵士乐的相似之处。莫里森为了使主题和结构及行文相一致,特从黑人音乐(尤其是爵士乐)中借来一些音乐元素,比如行文中的即兴创作,使文章看似“结构随意”“行文随兴而至”实则处处精心安排,这与黑人音乐中的即兴创作不谋而合;黑人音乐强调互动和一唱一合,莫里森作品中,常有段落,对话或章节互相对应,一问一答,暗含音乐结构;莫里森的作品中还常常出现同一元素、同一事件、同一主题重复出现或由多人以不同方式复现的情况,恰如爵士乐中的变调重复;莫里森的作品结尾常常带有开放性,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这与爵士乐及其他黑人音乐常常戛然而止,留下“余音绕梁”,给人回味和想象的特色相一致。最后一节则是对本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