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大鼠Ⅲ度烫伤缺血带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介于250-300g)30只用于实验模型的建立,根据随机字母表分成五组。其中四组为接受HMGB1治疗的实验组:200ng、300ng、400ng、600ng/0.1ml HMGB1,以及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处理的对照组(每组n=6)。根据文献要求定制了一把由黄铜铸成的梳状模具(20×25×55毫米,150克)。该模具的底部由四个等大的长方形平面构成(10×20毫米),四个长方形由三个等大的凹槽(20×5毫米)分隔。在建立烫伤模型前24小时用8%硫化钠溶液对大鼠背部皮肤进行脱毛(硫化钠溶于蒸馏水中)。在实施烫伤前,用2%戊巴比妥通过腹膜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稀释)对大鼠进行全身麻醉(0.1ml/100g)。全身麻醉起效后,将梳状烫伤模具在沸水(100摄氏度)中预热3分钟,使模具表面温度达到100摄氏度,之后将预热的黄铜块置于大鼠背部的一侧20秒,产生四个III°烫伤创面,四个烫伤创面由三个非烫伤区域间隔。这四个烫伤创面便代表热力损伤的凝固坏死区,而分隔烫伤创面三个间隙则代表创周的缺血带。此后,将模具重新加热至100摄氏度,并如上所述施用于背部的另一侧。这样,便能在大鼠背部两侧造成相同的烫伤模型。烫伤模型建立后,将由PBS稀释的HMGB1(HM-100,HMGBiotech)分别皮下注射到背部每个烫伤缺血坏死带中,按照组别浓度分别为200、300、400和600ng/0.1mL PBS/组(每组n=6)。对照组的6只大鼠烫伤后立即于缺血坏死带皮下注射0.1mL PBS。每个缺血坏死带均进行两次皮下注射(于缺血带两端分别进针),每次注射量为50μL,以保证HMGB1在缺血带分布的尽可能均匀。烫伤模型建立24小时后,脱颈法处死大鼠,并从大鼠背部烫伤缺血带取全层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连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1(血管内皮及血小板抗原决定簇)、CD45(炎症细胞抗原决定簇)。所得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应用LSD法,P值<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200×)显示,缺血带接受200ng/0.1mL HMGB1组的CD31的表达显著高于接受300、400、600ng/0.1mL HMGB1组和对照组的CD31表达(P<0.01)。随着在缺血带内使用HMGB1剂量的增加,CD31的表达量反而下降(P<0.01),而600 ng/0.1mL HMGB1组与PBS组CD31表达量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100×)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所有HMGB1组缺血带的VEGF表达量均显着增加(P<0.05)。免疫印迹法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300、400、600 ng/0.1mL HMGB1组和对照组,200 ng/0.1mL HMGB1组的VEGF蛋白水平显着增高(P<0.01)。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果显示,在200 ng/0.1mL HMGB1组VEGF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300、400 ng/0.1mL HMGB1组的VEGF mRNA的表达高于600 ng/0.1mL HMGB1组和对照组(P<0.01),而300和400 ng/0.1mL HMGB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 ng/0.1mL HMGB1组和对照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100×)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缺血带的CD45表达均上调(P<0.01)。300和600ng/0.1mLHMGB1组CD45的表达高于200和400ng/0.1mL HMGB1组(P<0.01)。其中,300ng/0.1mL HMGB1组与600ng/0.1mL HMGB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ng/0.1mL HMGB1组和400 ng/0.1mL HMG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300、600ng/0.1mL HMGB1组CD45蛋白表达水平高于200 ng/0.1mL HMGB1组和对照组(P<0.05),但300ng/0.1mL HMGB1组与400、600 ng/0.1m L HMG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显示,相比于200和600 ng/0.1mL HMGB1组,300和400 ng/0.1mL HMGB1组的CD45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对照组的CD45 mRNA表达高于200和600ng/0.1mL HMGB1组(P<0.05),但与400ng/0.1mL HMGB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大鼠皮肤Ⅲ°烫伤缺血带局部应用外源性HMGB1对创面的早期进展是有促进作用的。2.外源性HMGB1可能通过VEGF依赖性机制促进局部缺血带的血管生成,在本实验中给予大鼠皮下注射200ng/0.1mL的HMGB1能使该效果达到峰值。3.随着HMGB1剂量的增加,缺血带局部的炎症反应增强,其促血管生成作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