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吡喹酮和雷丸对裂头蚴组织结构和感染性的影响,以及对裂头蚴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方法: 1.采集裂头蚴标本并进行形态学鉴定。 2.药物对裂头蚴组织结构影响的观察 2.1吡喹酮(50μg/ml、200μg/ml、800μg/ml)和雷丸(20mg/ml、40mg/ml、80mg/ml)分别体外作用裂头蚴4h,12h,24h后,观察裂头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2.2吡喹酮(50μg/ml、200μg/ml、400μg/ml、800μg/ml)和雷丸(20mg/ml、40mg/ml、80mg/ml)分别体外作用裂头蚴4h,12h,24h,72h后,观察裂头蚴的超微结构改变。 3.药物对裂头蚴感染性影响的观察 将吡喹酮(50μg/ml、200μg/ml、800μg/ml)和雷丸(20mg/ml、40mg/ml、80mg/ml)分别处理4h,12h,24h后的各组裂头蚴感染小鼠,一周后剖杀小鼠,分别计算每组小鼠的平均检出虫数及检虫率,并与对照组比较。 4.药物对裂头蚴病小鼠模型疗效的观察 建立裂头蚴病小鼠模型,分别用吡喹酮(500 mg/kg·d、1000mg/kg·d、2000mg/kg·d)和雷丸(400mg/kg·d、800mg/kg·d、1600mg/kg·d)灌胃治疗小鼠,治疗后一周解剖小鼠,观察各组检出虫数及检虫率,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 1.药物对裂头蚴组织结构影响的观察 1.1组织病理学影响 当吡喹酮浓度达到800μg/ml,作用虫体24h后,虫体环形皱褶变浅,虫体挛缩,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实质组织有轻度坏死、肿胀。 雷丸20mg/ml-4h组即开始出现头端变形、挛缩,实质组织模糊不清,有轻度坏死、水肿。 1.2超微结构影响 1.2.1吡喹酮:SEM:800μg/ml-24h组或400μg/ml-72h组,都可发现虫体挛缩,微毛凝结、融合、断裂和脱落。TEM:400μg/ml-72h组,实质组织浅层肌束基本正常,皮层细胞、实质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线粒体肿胀,石灰小体形态改变、破损。糖原耗损,焰细胞核质浓缩。 1.2.2雷丸:SEM:20mg/ml-4h组,虫体挛缩,微毛凝结、融合,体表出现溶蚀性孔洞。TEM:40mg/ml-12h组,微毛断裂、脱落,皮层破裂,石灰小体逸出,肌束排列紊乱,皮层细胞和实质细胞受损明显。80mg/ml-24h组,组织严重受损,结构无法辨清。 2.药物对裂头蚴感染性影响的观察 吡喹酮:除800μg/ml24h组有效外,其余各组均无效。 雷丸:除80mg/ml24h组有效外,其余各组均无效。 2.3药物对裂头蚴病小鼠模型疗效的观察 吡喹酮:除2000mg/kg·d组有效外,其余两组无效。 雷丸:800mg/kg·d、1600mg/kg·d两组有效,另外一组无效。 结论: 1.吡喹酮和雷丸在体外都能够造成裂头蚴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都可造成裂头蚴对小鼠感染性的降低,对小鼠裂头蚴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2.随着吡喹酮和雷丸体内外药物浓度增大和作用时间延长,药物对虫体的组织损伤越大,裂头蚴对小鼠的感染性越低,药物的疗效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