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获》在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作为“先锋小说”的主要阵地,见证着“先锋小说”近十年的发生与发展。但是二者的“联姻”绝非偶然,而是彼此的双向选择。
首先,从《收获》方面看,它“先锋”的办刊理念是吸引“先锋作家”踊跃投稿的重要原因之一。《收获》的“先锋”办刊理念表现在:对五四文化精神的传承;对政治的规避;对商业的拒绝;对青年作家的推举。与此同时,《收获》的主编与编辑所特有的知识分子品格为《收获》团结了一批固定的作家,培养了许多新的作家。作家与编辑的脾性相投也成为了《收获》与“先锋小说”联姻的人为因素——《收获》前两代的主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第三代主编李小林也极为重视对青年作家的推举和培养;最为重要的是有着“先锋编辑”之称的程永新对先锋作家作品的发掘,并以专栏的形式推出了“先锋作家”们的作品。
其次,从“先锋小说”方面看,笔者从地域文化影响的角度探寻《收获》与“先锋小说”之间类同的文化认同与同源的精神内核。《收获》的所在地上海被称之为“先锋的城市”,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社会都体现着一种开放、前卫、先锋的姿态。代表着上海精神的“海派文化”伴随着历史的演变,到80年代后融汇了西方文化与江南文化双重元素也彰显出了一种“先锋”的精神。经查证,《收获》的编辑们以及在《收获》上发表了作品的“先锋作家”多为江浙籍,他们都受到了江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侵染,文化品位类似,有共同的文化认同,于是一拍即合共同在当代文学史上抒写了辉煌的十年。
最后,在探究了《收获》与“先锋小说”双向选择的原因后,笔者按照时间顺序将《收获》与“先锋文学”合作的十年做了一次梳理。主要从三个具有标志性的时段分析了《收获》上所发表的“先锋小说”。以此阐述《收获》并非仅仅是“先锋文学”发展的记录者,它更是参与者,甚至是“事件”的制造者。与此同时,“先锋文学”也成就了《收获》的十年,它为《收获》培养了许多固定读者,稳固了《收获》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为《收获》“纯文学家园坚韧的守望者”的品牌形象提供了典型的素材。总之,《收获》与“先锋文学”的合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不可能的可能,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