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持续扩大,纾解了传统农业中突出的人地矛盾。但在既有制度背景下,劳动力转移并未改变小农户在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却渐进塑造了“老龄化”、“女性化”的务农人口特征,对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微观农户为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系统阐述了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机投资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对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视角、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持续扩大,纾解了传统农业中突出的人地矛盾。但在既有制度背景下,劳动力转移并未改变小农户在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却渐进塑造了“老龄化”、“女性化”的务农人口特征,对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微观农户为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系统阐述了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机投资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对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视角、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有所助益。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具有人力资本异质性的农户模型,结合新迁移经济学(NELM)的分析框架,利用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机投资的具体效应。理论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机投资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前者表现为劳动力转移直接降低了农机投资;后者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转移会通过务农人口弱质化和降低土地经营规模抑制农机投资。并据此提出了三条可供检验的研究假说。在假说检验阶段,本文基于CLDS和CHFS两套微观数据库,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工具变量法(IV)的实证策略,同时构造了一个反映“宗族迁移网络”的工具变量,为本文的主要结论提供经验依据。实证结果表明:(1)劳动力转移显著降低了农户农机投资,表现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率提升1个标准差,农户的农机投资价值将降低15.3%;在克服遗漏变量和双向因果等原因造成的内生性偏误后,证明了二者具有稳健的因果关系;经过调整标准误聚类层级、替换核心变量、更改模型设定、更换研究样本、工具变量排他性分析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发现,劳动力转移主要通过务农人口“女性化”降低农机投资,而在偏“老龄化”的农户样本中,农业劳动力与农机投资之间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3)在本文的考察范围内,并未发现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直接证据,间接说明了当前“兼业化”的农户并未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市场。(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土地流转机制失效的情况下,劳动力转移促使农户调整种植结构以适应农机动力需求。随着劳动力转移率提高,农户选择抑制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从而降低农机投资;而粮食等大田作物更依赖大中型农机,农户的农机需求容易通过农机服务市场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转移并未影响粮食作物种植规模。(5)区域、地理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劳动力转移对农机投资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东部和平原地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供了如下政策启示: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农业生产主体结构性转变的过程中,应持续完善农机服务市场,促进小农户与大农机的衔接;创新小型农机,提升小型农机普适性;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发展在早期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促使我国将环境保护提至发展战略要求的高度,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现实中,企业作为环境问题的主要问责主体,大多是在政策压力下被动进行环保投资。而作为企业投资活动的构成,环保投资到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市场化进程逐步加深的同时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也呈现一个不断攀升的态势。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海洋工程企业与造船厂参与到了国际油气EPC项目的竞争中。竞争环境在不断地加剧,公司中标几率与利润空间越来越低。而采购策略对于公司项目的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都有这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有一套具有竞争力的采购策略变得极其具有价值。这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控制项目采购成本、提高公司利润、获得更多国际项目业绩、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司的既定目标和发展战略,都有着极其重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规模效益显著,体系结构完整,但是在投入要素结构、产品服务质量和创新研发能力方面缺乏竞争优势,被发达国家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我国制造业需要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从粗放的发展方式向集约的发展方式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向价值链两端攀升,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兼具技术属性和经济业态的数字经济逐渐向生产生活领域渗透,引发经济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
居民的收入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除了其他常见的因素之外,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还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三方面,其中人力资本占据很大一部分。在过去的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人们受过的教育,而忽略了它的另外一个重要因子,即健康型人力资本。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章对健康人力资本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以下简称
黄河流域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能源化工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受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制约与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影响,黄河流域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模式偏粗偏重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环境规制则成为了沿黄省区抓住战略机遇,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不同类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产能的快速扩张也使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这对我国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探索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兼顾绿色发展与效率增长成为重要的关注点。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我国不断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其所带来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日益凸显,数字化
平台市场中用户规模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了平台企业致力于拓展业务领域、整合异质资源的跨界行为,由此也产生了跨界竞争这一新现象。但是,当前学界对平台竞争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业务领域,对跨界竞争问题的关注较少。而且以同质业务领域为研究假设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对分析平台跨界竞争问题存在一定局限性,造成了探究跨界竞争问题理论上的困难。与此同时,大型平台企业通过跨界整合多个市场的行为,也加剧了各界对多市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经济活动,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必然扮演重要角色。作为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积极探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路径与方法,绿色金融政策就是探索结果之一。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此后开始对绿色金融进行顶层设计与布局,到2022年已经先后建立多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随着“双碳”目标实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贫穷落后的状态,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前提下,走完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奋斗”历程,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但是,中国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排放、高能耗和环境污染等发展难题,因此中国积极推动双碳目标的达成,促进中国经
40多年来,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和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实现了经济上的高速腾飞。然而我国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重工业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的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增长。二十大报告提到,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抓住科技革命发展新机遇和产业转型新阶段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既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绿色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