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经取代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跃升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和占支配地位的竞争优势之源泉,所以,知识管理在理论界和管理实践中蓬勃地发展起来。在知识管理的诸多环节中,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KS)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个体层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共享才能上升为组织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团队是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桥梁,KS的核心发生在团队层面,对应的实践现象是,团队在当今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文确定研究层面为团队。影响团队KS的因素很多,其中沟通是被学术界和实践一致认为非常重要而又被学术界较少关注的一个因素,而且任务/项目团队成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他们之间的一切都是始于沟通,包括团队的KS,所以本研究从沟通入手,以团队为研究对象,沿着“沟通-团队共享心智模型(Team shared mental model,TSMM)和交互记忆系统(Transactive memeory system,TMS)-团队KS”这一逻辑思路,基于文献回顾,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形成本文的整合的研究视角:团队层面的组织学习认知-社会/文化观,然后提出假设,构建理论模型;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研究数据,运用CITC分析法、α系数法、相关分析法、确定性因子分析法检验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检验控制变量的作用效果,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检验TSMM和TMS的中介效应以及官僚的、创新的和支持的组织文化的干扰作用,还考察了沟通风格对沟通内容的调节作用,并对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验证,以期探询我国文化背景下,团队沟通对团队KS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展开:1、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团队沟通内容的维度构成。关于KS中的沟通研究,往往将沟通作为一个单一维度的变量进行研究。本研究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点,从沟通主体上的沟通内容角度,构建了团队沟通的任务性沟通、私人性沟通和反应性沟通三个维度,经验研究显示相应得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表明上述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研究还发现:对于团队KS,任务性沟通效应最大,反应性沟通次之,而后是私人性沟通。这个结果否定了西方学者的“中国人际关系重于一切要素”观点,实践意义:要促进团队KS,多组织围绕任务的沟通,注重人际的互动,恰当地创造私人性沟通的机会。2.研究团队沟通影响团队KS的内在作用机理。当前的研究只考察了团队沟通对团队KS的直接效应的研究,本研究将TSMM和TMS作为中介变量引入,以探询沟通影响KS的内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TSMM和TMS在任务性沟通对团队KS的影响中起了部分中介作用,TMS在私人性沟通对团队KS的影响中起了完全中介作用,TSMM和TMS在反应性沟通对团队KS的影响中起了完全中介作用。可见,团队沟通会影响TSMM和TMS的形成,进而影响团队KS。本研究弥补了从TSMM和TMS来揭示团队KS的发生机制的研究空白,另外也将TSMM的研究导入了企业实际情境。3、探究了团队沟通内容和沟通风格在TSMM和TMS形成中的交互作用。本研究表明,沟通内容与沟通风格在沟通内容对团队认知的关系中有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团队的直接沟通风格对任务性沟通—TMS有正向调节作用,对任务性沟通—共享心智模型有正向调节作用,对私人性沟通—TMS有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否定了西方学者关于中国人沟通风格为间接沟通风格的论断,也使得研究结果更富现实意义,而且研究结果与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是一致的,所以,本研究也间接丰富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4、考察官僚化、创新性和支持性组织文化对团队KS发生机制全过程影响的干扰机制。本研究表明,不同特点的组织文化对“团队沟通—团队认知—团队KS”的关系有干扰作用。结果显示:低官僚化、高创新、高支持的组织文化有对“团队沟通—团队认知—团队KS”的关系有正向加强作用。以往的研究,都纯粹地考察组织文化要素或某类组织文化对KS的直接作用,本研究是从组织文化与其他变量的交互作用角度来考察KS的发生机制,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开辟了相关研究的新思路,也使得研究成果更贴近实践。5、检验团队成员的儒家文化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其他个人层面和团队/组织层面因素对TSMM和TMS以及KS的控制效应。研究发现:团队成员的儒家价值文化倾向越高,越容易形成TMS、共享心智模型和发生知识转移;个人主义倾向越高的团队成员显示出更高的知识创造能力;集体主义倾向高的团队成员越容易形成TMS、共享心智模型和发生知识转移。这个结论启示我国企业在学习和实践西方管理思想时,要注意保留和宣扬我国的儒家文化;在团队建设时,既要注重团队整体利益,注重团队凝聚力,也要注意个人导向的奖赏和业绩识别,关注团队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上述研究相当部分内容属于探索性研究,所得结论在有助于丰富、完善团队KS、团队沟通以及团队认知理论,并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但由于作者的时间、精力以及本身知识结构的限制,使得本研究存在了某些不足,有待后续研究的深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