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是华夏儿女遵行的人伦理念和治家格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至关重要。两千多年来,孝道对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居功至伟。从中国孝道发展史看,在宋代之前,孝道理论已渐趋成熟。然而,这种理论多留于“经学”的高度,属于“精英”层面的伦理,而对生活在社会基层的普通民众而言,孝道伦理的认知和践行状况尚存不少问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特别在孝道践行层面缺少可操作性的规范。伴随着经学向理学的转向,宋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以及社会贤达开始致力于孝道理论向孝道实践的转化,成为孝道践行模式的探索者和家庭孝道实践的先行者。作为家庭教育的载体、践行孝道的典型模式——家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家训”主要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等的教诲训示,是国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尽管在宋朝之前已有类似家训的书文,如汉代刘邦的《手敕太子》、三国时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代李世民的《帝范》等,但宋代是家训的繁荣期。宋代家训数量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在弘扬孝道思想上有所拓展和推进,而且架起了从孝道伦理理论走向孝道伦理实践的桥梁。这些家训使孝道思想实现了民间化和通俗化的转向,把道德理论通过实践模式落细、落实、落小到家庭成员的行为当中,使抽象的孝道渗透、普及到社会大众之中,成为普通百姓家庭伦理生活的指南。本文探讨了宋代家训中的孝道思想,重点梳理了范仲淹的“孝道竭力”思想、司马光的“敬不失箴”思想、朱熹的“顺德”之孝思想、袁采的贵“诚笃”思想等。宋代的家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思想,而且内蕴着一个行之有效的践行模式,其内容包括以“敬养”、“诚笃”、“善事父母”为灵魂;以“视听言动”之“礼”“尽其道”;以“权变”之“法”成孝敬之实;以孝道故事感染、教化子女;以“慎终追远”之情让孝心永驻、孝道永彰。宋代家训中的孝道思想在培育尊老风气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宋代孝道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例如,片面之“权威”忽视了子女独立人格,过分之“顺”造成了家庭亲情障碍,失度之“孝”导致了子女愚忠愚孝等。当下中国,孝道面临严峻挑战,应从传统家训,特别是宋代家训中汲取孝道思想的营养,借鉴其行之有效的孝道践行模式,让每个家庭成为温馨的港湾,让整个社会成为和谐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