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ITP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生成减少而最终以外周血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疾病[1]。目前,ITP仍为排除性诊断,尚无可供应用的“金标准”,需要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之后才能诊断ITP[2]。因此非常需要一个特异性强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以进一步确定临床诊断,并能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目前主要研究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一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抗体,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通常是针对血小板膜GP Ⅱb/Ⅱ a或GPIb/Ⅸ[3],针对血小板表面膜GP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4],放射免疫微球技术[5]等,这些方法特异性较高,约为78%一93%,对于鉴别ITP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一定价值,但敏感性偏低,为49%一66%[6]。因这些方法实验室要求高,且操作繁琐,耗时长,难以在临床广泛开展[5]。流式微球技术(Cytometric BeadArray,CBA)是基于流式细胞术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以聚苯乙烯微球为反应界面,利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包被后即可俘获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检测微球的“放大”作用对一些小分子物质进行检测。目前国内外学者将CBA应用于血小板膜表面GP自身抗体的检测,其对ITP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且其耗时短,重复性好[7-8]。目的:应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GPIIb/IIIa自身抗体,以探讨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ITP患者、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健康体检者,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GPⅡ b/Ⅱ a自身抗体,记录各个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计算样本的MFI与正常对照(三个不同正常人血样)MFI均值的比率。同时对所选样本抽取外周血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1.ITP组、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的MFI比率分别为(2.61±1.09)、(1.32±0.59)和(0.95±0.40),非参数检验得ITP组MFI比率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而后两者MFI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如果将正常对照组的上限设为界值,比率大于1.93视为阳性,则流式微球技术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1.88%,特异性为84.62%,由ROC曲线得流式微球技术区分ITP患者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能力(鉴别效度)为0.848。3.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ITP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63.81±8.2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32.89±7.24)%、CD4+/CD8+比值(1.32±0.4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70.86±10.16)%、(41.39±6.41)%、(1.98±0.41)](P<0.05),而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26.61±6.43)%高于健康对照组(21.76±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抗体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对ITP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2.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参与ITP的发病,对其检测可考虑作为ITP临床诊断的辅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