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东萨哈林-鄂霍次克海盆地柴沃坳陷的中南部,区内的维尼构造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走滑构造是维尼构造带最重要的含油构造.研究走滑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大量前人研究和实际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走滑构造的形态,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并讨论了走滑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特别是对油气圈闭的控制作用。主要的研究成果有:
1、通过对研究区内二维、三维地震测线和平面构造图的精细解释和分析得出维尼构造带走滑构造的特点:
(1)走滑构造在平面上的形迹较丰富,主断裂带平面上表现为一条走向稳定的线性主位移带,走向变化不大;受主走滑断层的控制,其东侧发育“入”字型雁列分布的正断层,同时与主断层斜交的锐角方向,指示了断层为右行走滑断层;维尼构造带的北部受走滑活动的影响较弱,表现为走滑-拉张的的叠瓦扇构造;走滑作用形成的雁行正断层在平面上的平移断点较明显。
(2)在剖面上主断裂带断面陡直而孤立,向上向外散开呈花状构造;雁行正断层是组成花状构造的“花枝”的分支断层;主断层的上升盘发育强制型褶皱。
(3)空间上沿着主断裂的走向,晚中新世地层在南部是上升盘,而在北部却变成了下降盘。整体呈现出明显的海豚效应。
(4)研究区内受走滑活动影响的气烟囱构造比较发育,本区块能从地震剖面上观测到的气烟囱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即与断裂相关的,断层不能起到封堵作用,气体顺着断裂运移到浅部地层或者地表。另外一种气烟囱发育规模较大,气体从下面的地层一直运移至上部地层,形成规模较大的气云。
2、在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区域走滑构造形成的机制并得出:工区主走滑断层NW向的排列形态是由于NE-SW向挤压作用的影响。综合起来分析,我们认为压扭作用是这些走滑断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3、运用2DMove软件,对研究区内的一条典型剖面进行构造复原,结合区域地层资料,揭示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史:(1)早期裂断陷阶段(渐新世-中中新世),维尼背斜构造带由于受到右旋走滑(张剪性)拉张应力作用的影响形成北东向断裂;(2)张剪坳陷阶段(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形成了北东-北北东向和部分北北西向断裂,该构造带一直处在挤压作用下,致使维尼背斜构造带有一定幅度的褶皱,并伴随着逆冲断裂;(3)当进入上新世晚期时,由于受到反转挤压作用影响,维尼背斜构造带强烈褶皱,维尼背斜构造带最终定型。由于该背斜构造带不断隆起,致使构造项部所沉积的地层遭受侵蚀。
4、通过上述分析,结合对研究区内维尼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实例,全面探讨了走滑活动对于油气成藏各因素的影响:主走滑断裂带的活动形成的大量断块、断鼻及断背斜构造是研究区内主要的圈闭类型;走滑活动改善断裂带附近地层的储集物性;走滑活动会破坏先期形成的封闭性好的盖层,导致先期进入圈闭内的油气散失,从而破坏了油气的保存;主走滑断裂具有断面陡直,切割深度大的普遍特征,使它在垂向上能够沟通更多的烃源岩,成为有效的运移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