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整体综合实力的增强意义深远。2003年提出的振兴东北相关政策为东北地区的改革吹响了号角,但是短暂的繁荣转瞬即逝。自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东北现象”出现,地区内经济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企业生产率水平低下的问题再现。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东北振兴的战略是否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又是如何影响东北地区生产率发展水平的?振兴东北的政策效果为什么没有持续性?这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基于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生产率选择模型和集聚模型相结合的嵌套模型,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东北地区带来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并以企业进入市场的制度成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成本和地区企业规模为传导机制,进一步分析了东北振兴战略对东北地区生产率分布的影响。在实证方面,本文首先采用LP的方法计算出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相关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采取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其次,根据“无条件分布—参数对应”的估计方法,设定出东北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相对参数,从宏观分布上识别出东北地区的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以及生产率分布的特征,并且针对企业性质的异质性进行检验。最后,以2003年为政策时间节点,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法以企业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对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微观机制检验。
本文的研究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后,东北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右移幅度相对较小,也就是说,战略给东北地区企业生产率带来了负向的集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率的进步。同时,集聚效应具有企业异质性:相对于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高效率企业而言,区内的规模小、年轻、民营的低效率企业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差,优惠政策难以覆盖以及竞争能力低下等原因受到政策负向的影响更大,由此产生的异质性集聚效应使得东北地区生产率的分布趋于“分散”;不过,东北振兴战略为东北地区带来了显著的选择效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导致一些低效小规模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因此东北地区生产率分布出现左侧“断尾”的现象;东北振兴战略包含了一系列财政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成为东北地区企业短期脱困的重要驱动力,但是相关政策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东北地区经济环境质量。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东北地区进一步的改革振兴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基于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生产率选择模型和集聚模型相结合的嵌套模型,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东北地区带来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并以企业进入市场的制度成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成本和地区企业规模为传导机制,进一步分析了东北振兴战略对东北地区生产率分布的影响。在实证方面,本文首先采用LP的方法计算出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相关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采取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其次,根据“无条件分布—参数对应”的估计方法,设定出东北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相对参数,从宏观分布上识别出东北地区的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以及生产率分布的特征,并且针对企业性质的异质性进行检验。最后,以2003年为政策时间节点,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法以企业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对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微观机制检验。
本文的研究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后,东北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右移幅度相对较小,也就是说,战略给东北地区企业生产率带来了负向的集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率的进步。同时,集聚效应具有企业异质性:相对于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高效率企业而言,区内的规模小、年轻、民营的低效率企业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差,优惠政策难以覆盖以及竞争能力低下等原因受到政策负向的影响更大,由此产生的异质性集聚效应使得东北地区生产率的分布趋于“分散”;不过,东北振兴战略为东北地区带来了显著的选择效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导致一些低效小规模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因此东北地区生产率分布出现左侧“断尾”的现象;东北振兴战略包含了一系列财政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成为东北地区企业短期脱困的重要驱动力,但是相关政策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东北地区经济环境质量。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东北地区进一步的改革振兴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