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社会热点问题,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始终是政府面临的主要且紧迫任务。鉴于就业问题的重要迫切性,部分学者基于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而从经济总量增长上研究我国的就业增长,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增长,即便在金融危机之后也保持了平均9%以上的增长率,但就业的增长缓慢,与经济增长并不同步;部分学者也注意到了就业的增长并不仅仅是经济总量扩张的问题,他们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从劳动者能力研究我国的就业增长,然而即使政府和劳动者个体均十分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在2000-2011年间教育投入年增长率保持在13%以上,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也不断提升,尤其每年有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加入,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因此,就业的增长也不单纯是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的数量问题,它更可能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配置问题。部分学者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结构因素,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变迁、人力资本积累的区域分布等方面展开研究。然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配置究竟如何影响就业增长,理论上尚未有清晰的梳理;人力资本结构因素对就业增长影响强度如何,在结构框架下的实证研究信息尚不丰富;我国作为一个大国,人力资本结构因素影响的区域差异特征如何,实证研究信息尤其不够充分。基于上述方面,相应地关于扩大就业的对策性研究也难以建立在系统的实证研究信息之上。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结构视角研究就业增长,分析人力资本结构因素即要素配置有效性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效应,从规模、结构、技术三条路径全国和地区层面上观察:一是规模路径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总量配置有效性(QAE)影响就业增长;二是结构路径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SAE)影响就业增长;三是技术路径上,人力资本推动的技术进步(TP)影响就业增长。围绕就业增长的三条影响路径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结合经济增长理论、边际报酬理论、劳动参与决策理论、以及大量相关研究形成的实证信息,系统梳理人力资本结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路径和机理,在此基础上设计包含人力资本结构因素的就业增长模型;以人力资本结构在三条路径上对就业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为基础,分析上述各路径作用的显性表现,据以设计各路径上人力资本结构因素水平的测量技术。第二,测量要素规模和人力资本结构因素水平,并分析就业增长、要素积累及其运行效率基本特征。采用学界基本一致的方法测量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存量水平,借鉴了Kumbhakar(2000)的方法,在改进要素基础信息的基础上测量经济运行中的规模效率、配置效率、前沿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之和,分别用以衡量要素总量配置有效性、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和人力资本推动的技术进步。第三,人力资本结构因素影响就业的实证研究,运用2003-2011年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地区层面估计就业变动中人力资本结构因素的影响,比较这种影响在全国和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特征。第四,基于要素价格调整模拟的促进就业对策研究,要素价格影响人力资本内部匹配结构从而影响要素结构配置,因此模拟普通劳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相对价格对要素结构配置与就业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差异性。第五,基于教育投入结构优化来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效率的促进就业对策研究。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积累的教育公共与私人投入的效率差异,通过优化投入结构来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效率,从而促进就业。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形成的主要观点如下:1、人力资本结构因素对就业增长有显著影响,对就业增长影响效应可以从规模、结构、技术三条路径全国和地区层面上观察:一是规模路径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总量配置有效性促进就业增长;二是结构路径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促进就业增长;三是技术路径上,人力资本推动的技术进步影响就业增长,对就业的总量影响取决于就业补偿和破坏效应的比较结果。各因素就业增长效应存在差异。2、在规模路径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总量配置有效性会促进就业增长,一方面,人力资本数量积累可以带动其他要素如物质资本投入增加,从而使要素投入总量扩张促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结合存在最优匹配,生产要素需按照适当的比例投入,任何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过多或过少会使自身或者其他要素边际报酬递减,从而减少投入要素的整体报酬,降低总产出,减少就业。通过全国和地区就业增长面板回归模型估计及要素总量配置有效性的就业效应模拟结果表明:无论在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要素总量配置有效性显著促进就业增长,且成为就业增长动力主要来源;地区间比较来看,2003-2011年间要素总量有效配置即良好的人力资本外部匹配结构对就业促进效应,东部、西部和中部依次降低,不仅因为东部就业增长对要素总量配置有效性相较中西部更为敏感即弹性系数大,更因为东部要素投入比例优于中西部,即使在要素投入增速大大落后于中西部情况下,东部要素总量配置有效性提升快于中西部。因此,在保持一定要素投入增速条件下,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使投入要素比例趋于最优,提升要素边际报酬,改善人力资本外部匹配结构,从而提高要素总量配置有效性对促进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在结构路径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会促进就业增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是异质的,因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配置也不仅是总量的匹配更是内部结构性的匹配。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内部结构合理配置才能发挥各生产要素最大作用。如果要素错配,一方面,减少各生产要素边际产出,从而总体上减少就业;另一方面,虽然人力资本可以向下兼容性使用,但必然伴随高端人力资本的效率损失,直接导致高端人力资本无效积累,减少就业。通过全国和地区就业增长面板回归模型估计及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的就业效应模拟结果表明:这种影响无论在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同样都是显著的,只是各地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下降即人力资本内部匹配结构变差降低了就业增长率,且其负效应在全国和东中西部都趋于上升,对就业增长的威胁越来越大,东部2010年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的就业负效应超过了技术进步的就业负效应,而在西部2004年就超过了,成为了东西部就业增长的最大阻碍。地区间比较来看,2003-2011年间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对就业抑制效应,东部、西部和中部幅度依次降低,虽然受要素市场分割等因素、中西部物质资本要素投入过快增长与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匹配影响,中西部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显著低于东部,但东部就业增长更易受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影响,所以东部地区不可忽视要素错配问题。提升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首先要解决不同经济类型企业、行业和地区的要素市场分割问题,发挥市场配置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减少要素价格扭曲,改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要素内部匹配结构,从而优化要素结构配置;其次,考虑人力资本积累成本问题,要素相对价格影响厂商对要素的选择,所以要通过降低单位人力资本积累成本来提升劳动者竞争力,需要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效率,即积累同样多人力资本花费更少教育资源投入,从而改善人力资本内部匹配结构,优化要素结构配置促进就业。4、在技术路径上,人力资本通过与物质资本结合推动技术进步影响就业,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对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是不同的,而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补偿效应又有破坏效应,对就业的总量影响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比较结果。通过全国和地区就业增长面板回归模型估计及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模拟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除在东部显著负相关外在其他地区和全国层面不显著,在全国层面技术进步促进了就业增长,在东中西部它都抑制了就业增长。5、通过要素价格调整改善人力资本内部匹配结构从而改善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可以促进就业增长。要素错配在要素价格维度上表现为物质资本价格相对偏高而普通劳动和人力资本价格相对偏低。提升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就需要通过解决不同经济类型企业、行业和地区要素市场分割问题从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从而恢复扭曲的要素价格,实现要素结构合理配置。全国和东中西部要素价格调整的就业增长效应模拟比较分析表明:(1)无论物质资本要素价格下降、还是人力资本要素价格上升、或普通劳动要素价格上升,相对或直接改善人力资本内部匹配结构,通过改善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促进了就业增长;(2)同等程度的要素价格调整对结构配置有效性改善从而对就业增长起最大作用的是物质资本要素价格的下降,其次是人力资本要素价格的提高,而普通劳动要素价格的提高的就业增长效应最小;(3)中西部地区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大于东部地区,尤其是物质资本要素扭曲程度,为了改善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和就业增长需更大幅度调整要素价格,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市场化程度向东部看齐,让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从而恢复严重扭曲的要素价格;(4)东部就业易受要素错配影响,其损失大于中西部,因此东部要素价格调整改善人力资本内部匹配结构,从而改善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对就业增长率提升幅度明显大于中西部。6、通过教育投入结构即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优化来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效率,降低人力资本积累成本或者积累更多人力资本以改善人力资本内部与外部匹配结构从而促进就业增长。无论是要素总量配置有效性提升需要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改善人力资本外部匹配结构,尤其在中西部因人力资本积累数量明显少于东部而造成要素总量配置有效性低;还是要素结构配置有效性提升需降低单位人力资本积累成本,都要求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效率,从而促进就业。人力资本积累效率实证研究表明:不同教育层次和地区合理配置公共和私人教育投入可以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效率,从而积累更多人力资本。(1)在基础人力资本积累领域,公共教育投入具有更高的效率,而在专业人力资本积累领域则私人教育投入更具效率;(2)公共教育投入的人力资本积累效率在直接路径上稍低于私人教育投入,但提高公共教育投入份额将提升人力资本积累的技术效率,全面增加人力资本积累;(3)西部地区,尽管是近年来教育投入增长最快的,但其公共教育投入尚未体现出基础性地位,其私人教育投入的效率则更显著逊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不能忽视教育资源的结构配置,把握公共教育投入的“公共”目标导向与私人教育投入的市场效率导向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效率,实现教育投入的产出最大化和人力资本积累成本最小化。相对于同类研究,本文在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1)人力资本结构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同,但鉴于结构配置的复杂性,相关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本文在劳动需求属于派生需求、人力资本提升就业能力等经典的劳动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梳理了要素配置影响就业增长的三条路径,阐述了各路径上影响的具体机理,不仅保障本研究的模型设计建立在清晰的理论逻辑之上,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人力资本应用研究从数量向结构推进、从积累向配置推进,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力资本)要素积累、经济增长、就业扩大之间的关联研究;(2)人力资本理论在结构配置路径上的研究显著滞后,而有关结构配置的经验性研究成果尤少,重要原因之一是结构变量水平测量的困难性。本文在各路径的人力资本结构因素本质与这种结构因素影响的显性表现之间关联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方法寻求人力资本结构因素水平的测量技术,使就业问题得以在人力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框架下开展实证研究。这一测量技术可能是非常尝试性的,但应该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在劳动就业及其他领域开展;(3)发现问题需要实证信息的支持,对策研究本质上更需要客观数据为依据。如何优化人力资本的结构配置以有效扩大就业,本文从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人力资本要素相对价格两大方面,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开展系统的数据模拟,将政策建议建立在系统的模拟结果之上,更具现实针对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