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翻译实践选用的文本是《思想史中的马克思——资本主义何去何从》的第一章至第四章。本报告是对此次翻译实践的分析和总结。《思想史中的马克思——资本主义何去何从》是一本社会科学类著作,作者主要从西方近代社会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以及《资本论》的现代意义进行阐述。在第一章到第四章中,作者主要介绍了资本主义的两面性、马克思和洛克等诸多西方思想家的观点及著作,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环境、社会、哲学思想和历史等各方面的问题,行文主旨鲜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专有名词颇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翻译时,必须正确理解原文,确保译文的正确性、严密性、规范性和可读性。这也是本次翻译实践的翻译目标。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一彼特·纽马克针对翻译提出的"文本类型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翻译的崭新视角。纽马克首先对语言功能进行归类,并据此对内容和文体不同的文本进行了分类,其中包括信息型文本和表达型文本等多种文本类型;同时,他认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对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等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语义翻译有助于提高译文的正确性和严密性,交际翻译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根据此次原文本的内容和特征以及确立的翻译目标,笔者认为纽马克的这种翻译理论非常有助于此次翻译目标的实现和翻译质量的提升,可以把它运用于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在着手翻译原文时,将其翻译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通过查阅字典和中文资料进行初译;然后进行多次修改;最后校对定稿。在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方面,笔者在报告中主要从长句翻译、主语省略句翻译和术语翻译这三方面着手,通过举例分析来进行探讨。在长句的翻译过程中,笔者在追求译文的正确性、严密性和规范性的同时,也力求将长句表达得更清晰易懂,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为此主要运用了 "调整语序"、"分译"和"添加连接成分"等翻译方法和技巧;在主语省略句的翻译过程中,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文章脉络,确保译文的严密性和可读性,笔者在把握原文内容和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在译文中添加了相应主语;在术语的翻译过程中,笔者也参考了有关术语的翻译原则(如正确性、规范性、简洁性和透明性等),而且笔者还注意到文本中的大量术语在中国都有约定俗成的译文,因而主要采用了调查已有固定译文的方法,其中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笔者依据上述思路,将报告的正文部分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原文内容及特征的分析、翻译目标的设定、翻译理论的选择等内容。第二章分别对纽马克的文本类型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等翻译理论和原文的翻译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和说明。第三章主要分析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在报告的结尾部分,笔者总结了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和不足等。总而言之,笔者在灵活运用上述纽马克的翻译论的基础上,也参考了有关术语的翻译原则,并灵活使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力求既可以正确传达原文意义,又可以确保译文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可读性。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能够加深笔者对翻译的认识和思考,有助于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