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国家形象问题。2010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出了两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希望能够借此向外国观众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改变西方主流媒体所呈现的片面、主观、且多为负面的中国形象。为了了解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媒体效果,本文选取这两部宣传片中的《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调查探究该形象宣传片对德国受众的媒体影响。本文借鉴文化学者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型,从编码和解码两个层面入手,对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媒体效果进行分析。根据霍尔的理论,本文认为,国家形象宣传片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其媒体效果不仅取决于文本本身的结构和内容,而且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会受到制作者和受众之间视角、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背景差别等多重文本外部因素的影响。考虑到本片的制作背景,中国和西方主流媒体在全球媒体秩序中的地位关系、中国制片人和德国受众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观众心中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等都会对德国受众的观影感受产生影响。因此,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在全球媒体影响力和权力分配不均衡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如何进行自我定位的?这样的自我定位对观众的观影感受和影片的媒体效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在制片和观影过程中,文化因素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差别对影片效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对影片的宣传效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受访者怎样处理刻板印象和影片信息之间的冲突?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采用有声思维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六位德国人进行了受众调查。在整理出访谈数据后,我借鉴霍尔的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将受访者对影片所展现的不同主题的解读模式分为优势解读、协商立场和反对立场三大类,作为判断媒体效果的初步依据。接下来在此基础上,我对六个案例的访谈结果进行了横向比较,寻找其共同点。通过横向比较,确定了反对立场集中出现的几个主题,并对这部分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探究产生负面效果的原因。同时,对于在数据梳理过程中发现的其它影响媒体效果的共性问题,我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我得出的结论是:1.在全球媒体权力分配不平衡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主题和角度的选取方面陷入了被动的防卫角色。而这样的自我定位会促使德国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采取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评判中国,因而不利于改变受众心中对中国的负面印象。2.文化因素对影片效果的影响既体现在制片和编码层面,也体现在接受和解码层面。中国和德国历史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影片强调“经济发展带来进步”的叙述逻辑和强调国家实力及民族自豪感的情感呼唤并不受到德国受访者的认同和接受,这对影片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为了转变外国观众心中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该宣传片选取了展现刻板印象对立面的策略。但是,本研究表明,这样的策略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相反,受访者还会因为更倾向于相信刻板印象,而对宣传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质疑。接下来,我对宣传片的问题进行了分层梳理,以展现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影片的自我定位问题是造成该片宣传效果不佳的最为根本性的问题。由于影片自我定位为防御者,导致了其在主题和叙述角度选取方面陷入被动,采取了展现刻板印象对立面的方式,进而导致其真实性受到观众质疑。最后,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我从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层面进行了思考,对后续宣传作品提出了改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