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重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DN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RSD)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的ERSD中由DN引起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aders,ARBs)抑制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过度兴奋,可减轻尿蛋白,减少系膜基质积聚,延缓DN的进展。但对于一个早期糖尿病的患者,在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之前,甚至在糖尿病出现时,早期应用ARBs能否预防或延缓DN的发生或进展?尚无明确定论,本实验以早期糖尿病的SD大鼠为研究对像,探讨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改变的影响。
研究目的
1.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观察。
2.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糖尿病模型的建立选用220克左右清洁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用5﹪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手术切除右肾以加速DN的形成,2周后予35mg/kg/天STZ(以无菌0.01mol/L枸橼酸.枸橼酸钠液在冰浴中新鲜配制,pH4.5)连续3天腹腔内注射诱导糖尿病,非糖尿病组大鼠予腹腔内注射等量枸橼酸-枸橼酸钠液。缬沙坦治疗组在注射STZ当天开始予50mg/kg/天缬沙坦(北京诺华公司提供,160mg/粒,用蒸馏水配制混悬液)灌胃,注射STZ 3天后尾静脉采血(强生One-Touch血糖仪)检测随机血糖水平,若注射后随机血糖水平≥16.7mmol/L,即可视为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所有大鼠实验期间自由进食、饮水,每周监测体重和血糖。糖尿病组大鼠根据血糖水平皮下注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1.3U/d,以保证血糖维持16.7mmol/L以上,同时降低酮症的发生,减少模型大鼠的死亡。
2.实验分组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糖尿病治疗组(DV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缬沙坦对照组(V组),正常对照组(N组)。
3.标本留取
糖尿病成模后2周、4周、8周分别收获动物留取标本。糖尿病造模前及收获前1天置代谢笼收集24h尿,离心后留取上清液置于-20℃冰箱保存待检。收获时5﹪水合氯醛麻醉,抽取腹主动脉血,分离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待检;同时快速切取肾脏,部分肾组织置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部分置于电镜固定液中。
4.标本测定
4.1血尿生化检测血糖测定用强生公司One-Touch血糖仪及配套试纸。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用日立72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肌酐用苦味酸法,尿蛋白用双羧脲法。内生肌酐清除率(ml/min)=[尿肌酐(mg/dl)×24h尿量(ml)]/[血肌酐(mg/dl)×1440(min)]。
4.2 肾脏组织病理检查 (1)光镜:肾组织标本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4um,行HE和PAS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取PAS染色切片,在400倍显微镜下,每张切片随机取20个完整的肾小球,用Image-pro-plus 5.0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盲法计算。肾小球截面积。(2)电镜:
每组随机选取1只大鼠肾皮质标本,于3﹪戊二醛中固定,常规制作电镜标本,观察肾小球基底膜变化,系膜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情况等。 4.3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采用S-P法染色,切片常规脱蜡水化后,加入过氧化物酶阻断溶液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抗原修复后加入小鼠抗大鼠CD68的第一抗体,4℃冰箱过夜(阴性对照不加一抗)后加入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室温下孵育后再加入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溶液,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染色过程中均设有阴性对照。ED-1阳性细胞计数定量分析在400倍光镜下进行,每张切片选取其皮质部分,随机计数50个视野ED-1阳性细胞数,计算出ED-1阳性细胞数/视野平均值。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按照盲法由一位有经验的病理医师独立进行判断。
5.统计学分析以上实验均在同等条件下重复2次,最终结果取平均值。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非正态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Wileoxon秩和检验,连续型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α值定为0.05。
实验结果
1.糖尿病模型的建立SD大鼠右肾切除后喂养2周,腹腔内注射STZ 3天后,各个时间点随机血糖均高于16.7mmol/L,非糖尿病组血糖始终在正常范围,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血糖较高(p<0.05),第1周至第8周末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体重较低(p<0.05),提示成功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
2.早期糖尿病肾功能改变的模型观察注射STZ或缓冲液后各组肝功、血脂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STZ或缓冲液前各组24h尿蛋白、尿肌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注射STZ后24h尿蛋白、尿肌酐较注射STZ前均升高(p<0.05),糖尿病对照组24h尿蛋白2周时达35.29±13.30mg/24h,8周时达57.94±44.99mg/24h,非糖尿病组注射缓冲液后24h尿蛋白、尿肌酐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大鼠后24h尿蛋白、尿肌酐、肌酐清除率变化经缬沙坦治疗后2周,糖尿病治疗组24h尿蛋白、尿肌酐、肌酐清除率与糖尿病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糖尿病治疗组24h尿蛋白低于糖尿病对照组(27.30±11.95mg/24h,37.17±3.79mg/24h,p<0/05),尿肌酐、肌酐清除率与糖尿病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糖尿病治疗组24h尿蛋白低于糖尿病对照组(20.52±7.54 mg/24h.57.94±44.99mg/24h,p<0.05),尿肌酐高于糖尿病对照组(227.85±75.66umol/L56.27±14.26umol/L, p<0.05),肌酐清除率高于糖尿病对照组(5.91±1.75ml/min,1.13±0.34ml/min,p<0.05),血肌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7±1.33umol/L,36.44±11.81 umol/L,p>0.05)。
经缬沙坦治疗8周与治疗2周及4周相比,8周糖尿病治疗组尿肌酐、肌酐清除率均高(p<0.05)。
缬沙坦对照组应用缬沙坦干预后8周与2周及4周相比,24h尿蛋白、尿肌酐、肌酐清除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肾脏组织形态学观察(1)光镜显示,非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结构基本正常, 4周时糖尿病对照组表现肾小球轻度增大、肿胀,细胞增多,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区增宽,少数肾小球出现轻度硬化,部分肾小管出现细胞空泡变性,无间质纤维化,8周时糖尿病对照组病变较重。糖尿病治疗组较糖尿病对照组病变稍轻,肾小球细胞轻度增多,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用PAS染色片做图像分析,各组肾小球平均截面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肾脏超微结构改变:电镜结果显示, 4周开始在糖尿病对照组可见肾小球基底膜不均匀增厚,足突部分脱落、融合,8周时病变较4周时稍重。糖尿病治疗组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足突脱落、融合较少。非糖尿病组肾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5.肾脏巨噬细胞浸润情况非糖尿病组检测到少许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 8周糖尿病对照组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11.13±11.99,1.78±0.25,p<0.05),8周糖尿病治疗组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低于糖尿病对照组(1.66±1.54,11.13±11.99,p<0.05)。
结论1.采用单侧肾切除、小剂量多次腹腔内注射STZ诱导大鼠,能较早出现肾脏病变。
2.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大鼠后24h尿蛋白较低,肾脏巨噬细胞浸润较少,缬沙坦治疗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