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主要有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现状、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方面,研究中倾向于指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他们的消极方面,而很少关注贫困大学生自身潜在的优势,从而把贫困大学生定位在了“问题”学生的刻板印象上,这种用消极的方式来看待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教育上必然得不到积极的效果,或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成效,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得出的结论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研究的方向开始由“问题”转向“优势”,抗逆力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抗逆力是个体在面临或身处危险情境之下,凭借个人天生或学习而来的特质或能力,经过与家庭、学校、社会等资源互动的历程,而发展出正向的解决危机的策略,并良好适应于危机情境之中,它是一种流动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能力。贫困大学生面对着复杂的世界,有着多方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再加上自身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在遇到挫折、困难和困境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自卑、抑郁、敏感、焦虑、嫉妒、自我封闭等,影响了自身的心理健康,阻碍了其正向发展的道路。这个时候提升贫困大学生的抗逆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抗逆力这一角度出发来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不仅对他们顺利地进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而且能促进他们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使他们在身处逆境时能积极应对,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强化这种能力,对其一生的发展非常有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终身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要挖掘和激发贫困大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发现优化并利用贫困大学生的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使贫困大学生在面对人生中各种逆境时更有力量!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介绍了研究抗逆力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抗逆力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主要介绍了抗逆力的源起、定义、内涵及其运作模式,介绍了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及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在两者的基础上阐述了抗逆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这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论述的依据。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如自卑、焦虑等。第四部分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不良表现及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贫困大学生抗逆力的提升策略,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同时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从培养内在保护因素和发展外部保护因素这个角度来提出策略,其中发展外在保护因素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谈,希望通过提升保护性因素来增强贫困大学生的抗逆力,促进其心理健康。